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被“翻炒”一次的“假寬帶”問題,終于開始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了。據CNNIC互聯網發展研究部副主任陳建功向媒體透露,工信部正在牽頭制定《寬帶速率測試方法》,將規定寬帶速率的定義、測試要求、測試方法等內容。南方日報就《“二三級寬帶運營商”的煩惱》一文后,繼續就消費者關心的“假寬帶”問題展開追蹤報道。
何為“假寬帶”?
“假寬帶”一詞,據資料顯示最早來源于獨立第三方機構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在2011年12月份發布的《中國寬帶用戶調查》報告。該報告稱中國絕大部分互聯網用戶在使用“假寬帶”。DCCI把“假寬帶”定義為“網民使用的實際寬帶下載速率低于運營商提供的名義寬帶速率”。該報告還對寬帶的具體理論值進行了分析:“理論上1M寬帶的用戶應該享用128KB/s的速率,2M寬帶對應的應是256KB/s。但是實際調查中發現用戶實際使用的寬帶速率和名義速度差異極大。”
而工信部副部長尚冰今年上半年曾表示,從各國寬帶網速實測情況看,國內用戶上網的實際速率和接入速率相比,大體在50%-80%之間波動,好一點就是上網的實際速率在接入速率的80%,差一點在50%左右。
沖著廣告里高喊的寬帶速率去花錢裝寬帶,結果實際速率并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消費者自感受騙,“假寬帶”的呼聲也開始越演越烈。據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包括寬帶服務在內的互聯網服務等服務類投訴占投訴總量的比重繼續呈上升趨勢,由2011年同期的32.9%上升到34.5%。
“真寬帶”為何會變“假”?
電信從業者胡知揚(化名)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寬帶運營商在廣告宣傳中標識的帶寬數值其實是一個理論速率或者說是上限速率,寬帶運營商包月或者包年業務中的4M、6M,指的是運營商所能提供的最高速率。實際使用中,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用戶的速率往往達不到。”胡先生以“高速公路”舉例,“可能高速公路的入口是4車道的,規定可以120公里的時速行駛,但是高速公路會有很多分支,如果開車的經常會在高速公路的分支去停靠,那就肯定不能保證在整段高速公路上都可以獲得4車道的通路。另外還可能因為車自己的情況、天氣的情況或者出現車多擁擠的情況而導致無法達到120公里的行進速度。”
CNNIC互聯網發展研究部副主任陳建功也認同“網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問題,現在很多測速方法是不科學的”。他認為接入網的速度和全程全網的上網速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用全程全網的測量速度要求運營商。因為接入網的帶寬,運營商是可控的,而在全程全網中,很多的環節是不受運營商控制的,因而它沒有辦法就全程全網給用戶作出承諾。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國內主要的電信運營商都是大型企業,并不會說刻意的去進行虛假宣傳,如今所謂的‘假寬帶’的議論,更多的是因為互聯網現今的技術現狀而導致的,而其實類型的問題全世界都存在,之所以在國內‘反響’比較大,主要還是由于在國內寬帶費用占用戶收入比例較高所造成的。”胡知揚補充說道。“運營商端給出的是‘真寬帶’,但是到了用戶端,則變成了‘假寬帶’,運營商無奈,消費者也氣憤,這個責任最后還是要留給國家的相關部門來界定了。”
運營商寬帶協議含糊其辭
■延伸閱讀
既然消費者花錢去裝“真寬帶”,但是到家了就變成了“假寬帶”,在現階段消費者有沒有權利通過法律渠道去進行“維權”呢?據法律界人士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消費者是否有維權的可能,主要還是看和運營商簽署的用戶協議的內容如何界定寬帶的速率問題。
南方日報記者為此專門走訪了多家寬帶運營商的營業廳,了解協議內對寬帶速率方面的定義,但是記者發現大多數的運營商寬帶協議中對速率的說明含糊其辭,而以中國電信為例,其和用戶簽署的寬帶協議中僅有一條備注與寬帶速率有關,該備注指出“協議中的寬帶速率所指的用戶接入網絡的速率,會受到服務器、網絡等的影響”。
廣東電信工作人員向南方日報記者解釋,接入網絡的速率是指電信最高可以提供協議中速率,但是用戶能不能接收到使用到和用戶自身也有關系,該電信工作人員認為用戶的電腦硬件、路由器接入用戶的數量都會影響寬帶速率。同時他也指出,這些影響是有限的,用戶體驗到的速率雖然會受影響,但是不可能出現辦理4M寬帶實際上卻是2M的情況。而上網高峰期速度明顯變卡變慢,他認為這種情況會出現在一些寬帶商在有限端口接入過量用戶的區域。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價格低不等于賣得好,隨著越來越多的廠商涌入手機領域,一款產品只憑“低價”很難脫穎而出,只有提高性價比才能具有競爭力。在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的情況下,國內智能手機廠商之間的價格戰持續升溫。 國內智能手機廠商>>>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假寬帶新進展:工信部牽頭制定相關測試方法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21229/95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