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齊騰)美國國會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對華為和中興通訊的調查報告猶如一顆重磅炸彈,一經發布,瞬間引爆業界。各路媒體紛紛爭先恐后予以報道,一時間,“安全威脅說”、“幕后推手說”、“刻意丑化說”、“打選舉牌說”、“貿易保護主義說”等各種報道讓人眼花繚亂,難以厘清;中國外交部和商務部也相繼作出回應,對此表示嚴重關切和強烈反對。
以華為為例,最近五年來在美國市場可謂連受挫折。這從該公司接連失敗的收購案中即可窺見一斑。從3Com、3Leaf,再到2Wire及摩托羅拉的無線網絡業務,即使華為不停游說,還聘請顧問幫助說服華盛頓,但仍然無濟于事。
上月時,華為和中興高層代表兩公司出席了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對美方的種種質疑做出了辯護,但從該委員會最近公布的報告來看,華為和中興試圖打消美方疑慮的嘗試并未現出效果,相反地,事件似乎卻向著更加糟糕的方向發展。
有人說,華為中興“美國夢”的不斷破碎,與美國只注重短期利益,尤其是短期政治利益有關。同時,美方以“威脅國家安全”為借口,是其在經濟領域對中國“冷戰思維”的進一步體現。并且,現在正處于美國大選的關鍵時刻,就歷史經驗看,中國問題往往會成為民主黨和共和黨相互攻擊的‘重要砝碼’,因而,此時若公布對中國有利的信息,將可能對奧巴馬的連任產生打擊,所以,美國利益集團不可能不重視影響自己政治生命的短期利益;一方面,從產業角度看,美國這時候需要穩定自己國內企業的信心,以保證就業率,而且,即使沒有貿易保護,美國也一直認為,在高科技的通訊設備領域,其一直是行業老大,而華為和中興通訊一旦進入,將威脅到自己國家的產業利益。
其實,一個事件的發生,尤其在IT業界,有著多種維度可以解讀。誠然,華為和中興成功打進美國市場,確實會讓當地市場的競爭更加熾烈,但別忘了,美國本土市場向來也并不只有當地企業一家獨大,像瑞典的愛立信就在美國市場上的地位十分穩固,更何況其還是世界排名第一的電信設備商。而且本文上面所提到的華為原本想收購的對象,其中一些后來也被非美國的企業收購。
由此可見,“威脅美國產業利益”的說法顯然有些勉強,至于大選因素,美國的政治家所做所為必須符合國家的政治環境,此原則不可違背,所以美國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壓中國企業,為何會有這樣的環境,就是解讀這次事件的一把鑰匙。
英國權威報紙《經濟學人》近期曾發表過一篇文章認為,對華為而言,一個公司能夠控制網絡的構建與管理,自然很容易便能夠悄悄植入惡意軟件并悄悄將敏感數據轉移出去。盡管若華為被發現是一家存有間諜行為的私營公司,它將面臨巨大虧損,但中國式資本主義的國家力量則意味著西方保持警惕是正確的。
蘇州大學企業創新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政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董潔林博士在《華為進入美國為什么步履艱難?》一文中,對于此事件有著十分精彩的論述,現摘錄如下:(略有改動)
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中國改革開放,讓私企興起,國企逐漸市場化。如今展現于世界的中國國企無論其產權結構、還是公司不透明的治理,以及與政府的特殊關系,在西方人的眼里都是一個奇怪的物種。這種懷疑的眼神,也讓與政府關系說不清楚的其他中國企業連帶受害。雖然華為和中興都很堅決地撇清自己與中國政府的關系,但要證實自己的答案、讓美國相信很不容易。
華為是中國民營企業的榜樣,創始人任正非先生顯示出來的智慧和胸懷也很令人敬佩。熟悉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民營企業成長史的人會深切理解,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中國悠久的“官本位”傳統中走出一條現代企業之路是多么艱難。在產品和服務方面,華為已經很好地向世界客戶證實了自己。如果要進入美國電訊市場,改進其透明度是華為一道繞不過的坎。作為一個占據著戰略行業頂端、世界數一數二的電訊設備商,東道國政府和人民要求中國公司的信息像其競爭公司一樣透明不算過分。
“增加透明度”是美國政府管理公司的一個基本原則,例如,美國現在的法律規定,如果公司的股東數超過499,就必須上市,Facebook就是迫于這條法律而上市的。也就是說,如果有超過65000名股東的華為是美國公司,早就被迫上市了。而一個上市公司和私人公司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透明度、它對社會信息披露的責任。當然,“公開透明”不是華為等中國民企打開美國市場的“靈丹妙藥”,但這是中國企業與世界融合的必經之道。
上月華為在美國會的證詞中,盡管已表現出了盡可能地開放,但這仍然沒有清晰展現華為內部繁復股權狀況。盡管近幾年來,業界時而會傳出華為在接觸投行、咨詢海外上市事宜的消息,但事實上,要將這龐大且動態的員工持股狀況理清,就是上市的一個巨大障礙。來自虎嗅網的評論說,不透明問題始終會成為美國隨時揪著華為不放的一個把手。在這次調查中,情報委員會就一口咬定,“我們不能相信華為和中興未受外國政府影響”。事實上,不受政府影響、與政府沒有關系,是一個很難完全自證的事,很多時候它就是一個被別人利用來打壓公司聲譽的借口。
《經濟學人》也在文章中指出,華為不透明的所有制結構和神秘的企業文化已經破壞了其聲譽。其需要更進一步開放。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之一是緊密推動該公司在全球上市——如果不是在美國,那也至少要在香港。更大程度的開放將同樣幫助闡明像華為這樣的中國企業向美國和其他國家所帶來的真正威脅:他們正開始創新本土競爭。
推薦閱讀
東莞諾基亞被裁的近百名人員中,不乏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與資深員工,受裁員影響,另有數百個工作崗位受到調整,其中一部分員工因不滿職位調整而自動離職,這是作為諾基亞全球重要生產基地之一的東莞諾基亞成立17年來>>>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21229/95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