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寬帶成重災區
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報道稱,我國寬帶服務普遍存在“缺斤短兩”問題,同時質疑網絡測速工具不靠譜,原本不到10M的寬帶經測試竟變成幾百M的寬帶。
報道稱,清華大學專家對北京、四川、天津、河北、深圳等地進行了測試,全國網絡速度達標僅55%,“全國一半用戶在花冤枉錢”。數據顯示,2M寬帶理論網速是256KB/s,而實際用戶平均上網速度僅為142.2KB/s;4M寬帶理論上應達512KB/s的網速,但實際平均網速僅僅為232.7KB/s,與標稱速度相差很大。
在央視的報道中,家住北京天通苑的蘇小姐嫌4M寬帶網速慢,花2100元購買了包月的6M寬帶。然而使用了半年多,發現網速半點也沒快起來,“要看視頻得先緩沖5到10分鐘,之后能看個5到10分鐘,然后再緩沖再看。”
其實,像蘇小姐一樣懷疑寬帶網速有問題的用戶并不在少數。以北京為例,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目前大量小區寬帶都“不寬”,時常出現網速慢、上網卡,上網高峰時段更會出現游戲根本登錄不上服務器等情況,不少用戶玩個游戲甚至要等到夜里12點以后。
業內分析
小運營商節約成本 寬帶普遍“缺斤少兩”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的寬帶運營體系,除聯通和電信等一級寬帶運營商外,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寬帶運營商。比如小區寬帶運營商就多為小運營商,這些小運營商從上級運營商手里集中購買一定數量的帶寬,然后再轉售給用戶牟利。
由于寬帶用戶幾乎很少會同時在線上網,對于寬帶運營商和寬帶公司來說,就可以用最低的成本獲取寬帶資源,然后再盡可能最大化地利用這些資源,將它們轉售給更多的用戶。對于“寬帶不寬”的現象,飛象網CEO項立剛認為,假寬帶的背后是商業利益的驅使。因為寬帶成本較高,如果單一用戶獨享固定速度的寬帶,運營商就無法掙錢。
他表示,小寬帶運營商由于沒有骨干網,只能租用聯通、電信的網絡。若一個小寬帶運營商租用1G的帶寬,然后分給1000個人,根本掙不到錢。所以大量小運營商會把它分給5000甚至更多的人。而正是這種情況,致使小區寬帶成了“假寬帶”的重災區。
權威回應
工信部稱“寬帶中國”戰略正提上日程
對于目前國內寬帶存在的問題,記者注意到,早在去年工信部就表示將實施寬帶提速計劃。今年5月份,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司長張峰也曾明確表示,寬帶已經成為21世紀的關鍵戰略性基礎設施,寬帶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指標之一。并明確提出了實施“寬帶中國”工程。
張峰表示,按照通信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目標要求,到“十二五”期末城市和農村互聯網接入帶寬能力基本達到20Mbps和4Mbps以上,部分發達城市接入帶寬能力達到100Mbps。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城市20M及以上帶寬覆蓋已達到64.5%,農村4M及以上帶寬覆蓋已達到79.2%。
記者了解到,“寬帶中國”戰略計劃已于近期上報國務院。而從三大運營商發布的中期業績來看,今年上半年寬帶提速主要指標均已完成。
推薦閱讀
有媒體曾認為,電信、移動、聯通、中廣在寬帶市場將上演“四國大戰”。很多人不曾料到的是,民眾期待中的寬帶市場大戰,在正式吹響號角之前,暗中的博弈卻一直未曾停止過。 【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管維)從某種程>>>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21229/95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