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體制下的電信運營商也有危機?這話在前幾年沒有人相信。但就今年的業績數據來看,運營商不僅存在危機,而且危機重重。
近日,國內三大運營商相繼發布了2012年上半年財報。從運營規模方面來看,中國移動仍占據龍頭地位,上半年營收2665億元,比其他兩家運營商收入的總和還要多。但就增速方面而言,中國移動則很有挫敗感,運營收入同比增長率僅為6.6%,利潤同比增長率僅為1.5%.
在同比收入增幅方面,中國電信為11.2%,中國聯通最高,為13.3%.得益于成熟的3G制式,這兩家運營商都呈現出兩位數的增幅。不過,與互聯網企業相比,聯通與電信的成績立刻黯然失色。同一時期,騰訊、百度等互聯網企業的收入增幅均超過50%.
運營商低迷的數字背后,折射出市場環境的驟變。隨著越來越多新生原生態團隊、PC互聯網大鱷進入移動互聯網領域,智能手機成為諸多企業成長的舞臺,運營商卻面臨著"管道化"的危機。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格局和互聯網企業新勢力的興起,對運營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目前來看,國內三大運營商不僅面臨著同行的競爭,還要與新興互聯網企業以及提供服務的終端廠商展開博弈。能否順應潮流,加強技術創新,加快轉型,直接決定其在新市場格局中的成敗。此等背景下,運營商轉型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如何做好數據流量經營,如何應對被互聯網業務替代的問題,如何提升通信行業的價值,成為運營商面臨的共同難題。
電信運營商首先要面對免費電話的沖擊。中國通信學會理事長鄔賀銓透露,2012年上半年,全國非話音業務收入占電信業務收入近50%,同比增長17.5%,對收入增長貢獻88.3%.非話音收入已占電信運營收入的半壁江山,互聯網業務已主導了電信收入增長。
然而,數據流量的增長猶如一把雙刃劍,為其帶來營收增長的同時,也給網絡帶來了諸多壓力。而電信運營商的頻譜資源有限,對業務的控制能力薄弱,數據流量轉化為營收的能力弱。電信運營商也意識到了數據流量帶來的問題,并開始尋覓突圍之策。近年來,它們對各自的基地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繼基地管理由二級法人制改為一級法人制后,兩者的地方基地開始逐步向公司化經營轉型,這反映出電信運營商急于向應用領域拓展,從而增強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話語權。
而面對互聯網企業的瘋狂搶食,電信運營商也不甘落后,2011年以來,它們均發力移動IM,中國聯通的"沃友"、中國移動的"飛聊"、中國電信的"翼聊"等產品相繼亮相,運營商也在學著做互聯網產品。但在轉型的道路上,嚴重同質化成了運營商最大的絆腳石。稍加觀察便不難發現,三大運營商不外乎是圍繞著應用商城、閱讀、音樂、動漫、云計算、游戲等業務打轉,并沒有多少新穎、特色的產品。倘若獨立運作,拋開各自的運營商背景和用戶優勢,這些業務作為純粹的移動互聯網產品投入市場,恐怕要淪為"路人甲".
早在幾年前,中國移動原董事長王建宙就提出運營商面臨"管道化"的危機。這是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水要從你的管道里過,但收錢的卻是電力部門。但作為全球最大的運營商,中國移動船大難掉頭。"危機"的口號叫喊了多年,卻沒有實質性的舉動。就像王建宙呼喚的"互聯網瘋子"一樣,擁有幾十萬員工的中國移動就是找不出這樣一個人。而在外界看來,是中國移動沒有適合"互聯網瘋子"生存的土壤。
事實上,王建宙過去幾年也搖擺不定,先后提出"管道"、"亞管道"的說法。在一次與沃達豐、軟銀、Verizon的會議上,他就談到"亞管道",擔憂電信運營商的職能已經跟電力公司差不多,只提供電力,客戶用的電器與運營商毫無關系。他們只知道電器的品牌,不關心誰提供的電力。
而中國移動總經理李躍登臺后,則急于撥亂反正,對王建宙"放水養魚"搞起來的各大基地進行重新調整,著力清除腐敗與權力尋租,中國移動的互聯網業務一度停滯。李躍試圖將公司從管道提供者變身為平臺運營者。
把互聯網業務適度發展,這是運營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使命,也是得天獨厚的資源。但筆者以為,經歷幾年的艱難探索,運營商應該要明白,它們最大的責任還是管道,應該把管道經營做好。管道梳理通暢了,用戶的黏性自然會上來,增值業務的價值才能被最大程度地挖掘。而在缺乏與互聯網、市場化相匹配的機制的情況下,一味想著流量變現,疏忽了管道的修葺,運營商的問題會更嚴重。作者/張毅
推薦閱讀
北京時間9月30日消息,繼蘋果CEO蒂姆?庫克坦陳蘋果新推出的地圖應用存在不足并向消費者道歉之后,蘋果日前也更改了其網站上的宣傳措辭,不再自詡為“史上最強地圖”。 北京時間9月30日消息,繼蘋果CEO蒂姆?庫克坦陳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電信運營商不要懼怕淪為“管道”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21229/95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