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省級國資運營公司,進行了一筆4000萬元的股權投資,3年后退出并獲得總額7933萬元的回報,收益率高達98.33%。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劃算的買賣。
可對于湖北省國資委下屬的宏泰國資經營公司(下稱”宏泰”)來說,這樣的“成功案例”,卻因為一家民營公司的質疑,而變得撲朔迷離,錯綜復雜。
目前,一起官司正在湖北武漢的武昌區人民法院懸而未決。案件中,北京盛云未來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盛云未來”)起訴湖北省國資委,對被告在2010年6月對這起股權投資的回購退出批復提出異議,指責國資委“程序違規”、“監管失職”,并造成了“國有資產流失”。
真相究竟怎樣?
黃書映回鄂
一切的開始,需要回到14年之前。
故事主人公叫黃書映,他的公司名為艾維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艾維通信”)。
一位北京的業內人士說,黃書映是湖北人,早年曾北漂北京,在通信江湖打拼,期間倒騰過尋呼等通信設備,也在很多電信業務領域摸爬滾打數年,但始終未能打開局面。
1998年3月,黃書映在北京成立了艾維通信的前身:北京艾維通信公司。
艾維通信官網資料稱,北京艾維2000年5月取得1.8GHz無線頻率及相應電信資質;2003年SARS期間為北京校園提供無線接入服務;2004年1月取得全國性呼叫中心等電信資質,開始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及新一代寬帶無線網絡系統研究。這其實正是艾維通信此后多年的核心業務:與政府與機構合作,提供移動寬帶接入服務。知情人士透露,2005年以前,中國的無線寬帶接入并不普及,這些業務更接近于范本,并沒有讓黃書映獲得“上規模的”經濟效益。
直到2005年,黃書映回鄂,轉機開始出現。
2005年3月,艾維通信宣布,在武漢設立集團總部,北京艾維成為新成立的艾維通信旗下子公司之一。
一位知情人士說,黃書映做出這一重要決定的原因,在于無線寬帶技術受到了湖北政府的重視與認可。該人士同時認為,黃在湖北老家的人脈,可能為他進入湖北政府視線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年5月10日,當時的湖北省政府主要領導在香港會見黃書映,要求艾維通信將總部遷至湖北,并明確表示將對艾維通信在鄂發展給予政策、資金等各方面的支持。2005年5月,艾維通信取得湖北1.8G的無線頻率,并迅速與湖北長江航運達成合作,在長江沿岸設立無線寬帶網絡,提供接入服務。隨后,湖北政府將艾維通信定性為該省無線寬帶通信產業鏈的核心企業,并列為“十一五”發展規劃的五個重大專項之一。
“長江航運的成功樣本,讓艾維通信真正打開了局面,很多地方政府開始主動找上門來,與艾維通信進行類似模式的政企無線接入合作。”一位業內人士說,艾維通信自此開始快速擴張。
此后5年中,艾維通信陸續在18個省市獲得大量的專用無線頻率,以及全國性呼叫中心、因特網接入、互聯網信息服務等服務資質,并建立了以北京、上海、武漢為中心的全國性專用寬帶無線通信專網系統。
國資入局
大好形勢下,艾維通信與湖北國資的合作開始提上桌面。
2007年初,宏泰以4000萬元的價格受讓統和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統和”)持有的艾維通信3078萬元股權,占總股本的13.5%。工商注冊資料顯示,統和是艾維通信的絕對大股東,在宏泰入資前持有艾維通信95.5%股權。知情人士透露,統和實際控制人亦為黃書映,該公司也正是他運作資本、合縱產業的核心平臺。
該人士認為,黃書映引國資參股的核心目的并不是融資,而是籍此取得“國資”身份,從而在政策、市場等各個環節尋求更大的便利。
以市場準入與無線頻率為例,2007年初引入宏泰公司的國有股權后,艾維通信迅速取得集群通信業務的市場準入牌照。按照《電信條例》及相關規定,該業務比照基礎電信業務管理,從業者必須是國有控股或國有參股企業。
與此同時,無線電頻率資源也一直是通信企業的核心資產,在歐美等電信市場高度開放的國家和地區,電信運營企業往往需要花費巨額資金,以拍賣方式購買無線電頻率的使用權。
然而自2006年開始,尤其是2007至2008年之間,艾維通信在各地無償獲批了大量的無線頻率資源。知情人士表示,各級電信管理和無線電頻率管理部門之所以一路綠燈,最主要的原因,正是艾維通信的國資股權。這一身份也讓艾維通信與湖北政府的合作蜜里添油。2007年5月,湖北省政府與英特爾公司簽署“共同推進新一代寬帶無線產業發展合作備忘錄”約定,英特爾在武漢開建寬帶無線產業基地,并與艾維通信合作,建立以武漢為中心,覆蓋全國16個省市的全國運營平臺。黃書映招攬國資入局的籌碼,是上市的愿景。“黃書映對國資方面說,以現在的大好形勢,艾維通信必將在未來4年內成功上市。”知情人士透露,在2010年的一份內部材料中,宏泰也表示,參股艾維通信的初衷是“經營性收益和上市資本增值收益兩者兼得”。
盡管如此,湖北國資委與宏泰也在擔心:如果艾維通信沒能成功上市,投資的安全乃至收益又將如何保證?
最終的解決辦法,是宏泰、艾維通信與統和簽訂了三方協議。艾維通信承諾,在公司上市前每年按股權轉讓款的15%向宏泰支付固定收益,其中47%以現金當年支付,其余部分在公司上市或宏泰退出時一次性支付。如果艾維通信4年內無法上市,統和有義務在3個月內回購艾維通信股權,回購價格不低于股權轉讓款加上歷年收益之和的1.3倍。
這意味著,宏泰代表國資入股之后,每年都有分紅,即使艾維通信經營有變,也可全身而退。
對這一模式,宏泰頗為自得。直到2010年5月,宏泰董事會在討論退出時,仍認為三方協議的風險控制“堪稱典型案例”,并在給湖北國資委的請示中給予了16字評語:“回報穩定、保障充分、風險可控、執行到位”。
但如此防范的背后,卻依然無法阻擋黃書映的自在騰挪。
利益輸送迷局
從2007年初到2010年5月,艾維通信與黃書映究竟賺了多少錢,這已經是一筆說不清楚的糊涂賬。據艾維通信2009年4月發布的官網簡介稱,其時艾維通信的“現有資產規模”已經達到20億人民幣。但在2009年的工商年檢報告中,艾維通信年末的資產總額只有12.9億,負債總額則為10.9億。有意思的是,艾維通信年末持有的貨幣資金已達2.1億,但全年銷售收入僅不足430萬。與此同時,公司的全年凈利潤則高于銷售收入,為517萬。
為什么艾維通信收入如此少,凈利潤則高于銷售收入?
原因在于,艾維通信這個“集團公司”其實只是一層殼,它的核心資產其實都裝在其他的公司之中。
工商資料顯示,艾維通信2009年末的長期投資高達7.24億,其中注明的對外投資約1.3億,包括14家地方公司以及艾維通信設備有限公司(下稱“艾維設備”),其中13家地方公司的持股比例均為90%左右(青島艾維持股60%),而艾維設備的持股比例則只有10%。艾維設備成立于2005年8月,由艾維通信和艾維國際控股共同組建的“中外合資公司”,注冊資金10000萬美元,投資總額12000萬美元,法人代表也是黃書映。在所有的官方和公開資料中,艾維國際控股均無任何信息,但據業內知情人士透露,該公司為黃書映控制的BVI公司(離岸公司)。
該人士同時透露,雖然黃書映一直以艾維通信的“國資”身份游走各地,但在無線通信設備租賃、購買,與設備廠商合作等關鍵環節,實際操盤一直是艾維設備在進行。
“這意味著,黃書映完全可以左手拿國資好處,右手讓業務都走艾維設備,從而拋開國資,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業內人士說,“這也是很多科技公司在與國資或小股東合作時慣用的手段。”
2008年2月,大和證券SMBC資本投資公司宣布,艾維通信集團獲得總額1億美元的融資,其中SMBC投資3000萬美元,美國和中國的投資者也參與出資。這一消息后被證實,唯一的重要“誤差”是,獲得這筆融資的其實并不是艾維通信,而是它只持股10%的艾維設備。
除此之外,艾維通信甚至成為黃書映在資本市場上的利益輸血者。
2010年5月,湖北楚天數字電視有限公司(下稱“楚天數字”)以1.75億人民幣借殼武漢塑料(000665.SZ)上市。但1個多月后,楚天數字母公司楚天網絡總經理熊鮮停因受賄落馬,讓重組交易背后的諸多疑團被曝光。其中一起交易廣受質疑:艾維通信2010年2月,以每股2.8元的價格從湖北康慈投資手中購買了3000萬股楚天數字股權,并在短短兩個月后,就以每股1.72元低價全部賣給楚天網絡。
這意味著,艾維通信這筆生意兩個月就虧了3024萬人民幣。
外界看來,此舉顯然是黃書映在借關聯交易進行利益輸送。他的另一身份是楚天數字副董事長,此外,他還是該重組中另外幾家關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金蟬脫殼
讓相關各方始料未及的是,宏泰入資艾維通信不久,中國的通信市場就發生劇變。
2008年3月11日,原信產部與其他多個職能部門合并為工信部;同年4月,中國主導的3G(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TD-SCDMA開始試商用;同年5月,中國第三次電信重組大幕拉開,原有6家運營商合并為三大全業務運營商;2009年1月,工信部正式向發放3張3G牌照。大變之后,運營商與地方政府的無線城市合作全面加速。在此過程中,廣泛覆蓋的3G網絡具有遠高于過去網絡的傳輸速度,運營商積極的態度與雄厚的產業資源讓各地政府的無線城市建設計劃看到了比艾維更好的選擇。艾維通信的業務由此開始萎縮。2012年9月11日,黃書映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電話采訪時稱,艾維通信在各地的業務目前已基本慢慢退出。
黃書映同時感慨,中國通信行業的產業鏈都圍繞公網運營商在轉,無線寬帶的產業鏈卻很不完善,里面沒有主力企業,所以終端、設備、廠商各個環節的跟進都很弱,“有沒有那么大的規模,不是你一家廠商你想做就能做。”
“而且無線城市到底誰來埋單,這個商業模式中國的大環境還沒到位。”黃書映認為,無線城市行業要發展起來至少需要三五年,但是有多少企業愿意參與、愿意投入,并能支撐這么長時間,這都是問題,“這個已經不是行業熱點,雖然技術大家都覺得好,但成功的案例在哪里啊?起碼艾維是不成功的。”
“艾維所以在前幾年做了一些,但是承擔著太大的壓力,所以我們現在說實話沒辦法去支撐這些東西,基本上已經全面壓縮了。”黃書映說。
2010年1月,艾維通信在上海成立艾維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艾維股份),上市主體也由艾維通信調整為艾維股份,并從艾維集團剝離優良資產和業務注入艾維股份,艾維集團僅經營股份公司以外的業務和作為出資人存續。
湖北國資的艾維通信上市夢想就此破滅。
2010年5月5日,宏泰公司向湖北省國資委提交請示,提出由統和公司提前“回購”宏泰公司持有的艾維通信全部股份。“艾維集團近期的戰略調整使公司投資預期產生變數,”宏泰在請示中認為,繼續持股無法享受上市收益、置換艾維股份股權風險巨大,相比之下及時退出最為安全有效。請示同時認為,“艾維集團連續三年虧損,資產減值,轉讓價格難以高定,同時艾維集團分支機構分布全國,審計評估周期長、成本高,”并就此提出,以三方2007年簽訂的股權轉讓價格為基準,由統和回購宏泰持有的艾維通信股份,即統和公司回購價格不低于6223萬元,同時向宏泰支付約定收益1001萬元。“這些說法根本不成立。”北京市宏威律師事務所律師孫偉認為,宏泰入股后,艾維通信借助國資身份整合無線電臺站、獲得數字集群業務準入、獲批無線電頻率資源,并與各地政府簽署了大量業務合作協議,但面對艾維通信將這些資源與資產肆意剝離的行為,宏泰卻并沒有進行有效阻止,“這意味著,宏泰成為艾維通信整合無線頻率資源和市場資源的工具,在實際控制人獲得這些資源后,就徹底抽身而去。”
孫偉同時認為,該交易不進行審計和評估更是以明目張膽的違規,“按照相關規定,這一國有股權交易轉讓必須進場交易,但實際上沒有審計、沒有評估、沒有進場,就走了一個稀里糊涂的程序。”
“他們(盛云)覺得我們之前簽的合同有瑕疵,覺得不對,但我們認為我們是按照合同進行,企業在正常的經營活動中簽訂的合同當然是要遵守的。”2012年9月11日,湖北國資委產權處負責經辦此事的張姓人員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電信專家高紅冰(微博)認為,艾維通信18個省市的無線電頻率資源、與政府的合作協議等無形資產都十分巨大,如果進行嚴格評估,將十幾倍甚至數十倍地超過艾維通信2.28億注冊資本金的價值。此外,進行過融資的艾維設備以及各地艾維子公司也是一筆巨額資產。
“這個請示中很多破綻。”孫偉說,請示中前文稱“兩年多來,投資項目實施情況良好”,后文則稱“艾維集團連續三年虧損,資產減值”,顯然是自相矛盾。
與此對應的是,在2009年的年檢報告中,艾維通信當年仍在盈利。
但湖北國資委卻并未提出任何異議。2010年6月2日,湖北省國資委向宏泰公司下發了《關于統和投資控股公司回購省宏泰公司持有艾維通信公司股權的批復》(鄂國資產權[2010]188號),同意了此次回購。更吊詭的是,在國資委國意并批復前,與宏泰提交請示同一天,宏泰、統和與艾維通信就已于5月5日按約定價格簽訂了股權轉讓合同。2011年3月7日,統和與宏泰完成股權轉讓,這場民營電信公司與國有資本的短暫聯姻走到盡頭。至此,艾維通信正式成為真正的殼公司,它與外界的關聯,或許只剩下一些未了的利益糾葛——比如盛云未來。據記者了解,該公司舉證艾維通信,起訴湖北國資委的關鍵動因,亦是一筆金額為180萬人民幣的未清貨款,讓舊日合作伙伴反目成仇。在此之前,2010年12月的一次產業論壇上,黃書映最后一次出現在媒體面前,從此之后再未公開出現。黃書映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他目前已“放棄所有的幻想”,不參加任何活動,低調隱跡于上海。
推薦閱讀
國產操作系統不僅要提供集成符合中國消費者習慣的服務,更需要進一步細分市場,找準定位。比如開發信息安全、特殊行業等特定領域的操作系統。而真正獨立開發的國產操作系統尚有漫長的路要走。 【IT商業新聞網訊】(記>>>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湖北艾維通信進退謎局:資本利益的輸血者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21229/96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