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葛雷)作為華為的子公司,海思被稱為華為產品的“芯動力”,也正因此,開始有人把海思比作下一個芯片巨頭,在他們看來,依托華為母公司強大的產業資源,海思更容易走向全球,成為國際芯片供應商。也有人把海思的崛起理解為華為要學三星,從芯片到終端,打造全產業鏈模式。
“對海思的定位,首先它肯定是一個重要的體系,但是自戀情結不能取,如果海思有自戀,要求做的東西我們一定要用,不用的話就不光榮,那就是一個閉合系統,總有一天能量耗盡,就會死亡,所以我們要做開放系統。”在近日流出的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科學家的會談紀要中,任正非的這番話似乎很好地回答了業內對于海思定位的疑問。
但最大的聲音還是,華為是否會專注于自研芯片,并且以此逐漸擺脫對供應商的依賴?依托華為“吃飯”的供應商們不得不擔心起了自己的未來。
圖片來源:AFP/Getty Images
事實上,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華為全球行銷總監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為了提高研發效率將縮減平臺數量,公司未來將會舍棄其中德儀OMAP的平臺,而接下來的2013年還會再至少推出4款海思芯片組的手機。
不過,在任正非看來,短期內這似乎是一個不該過多考慮的問題。“我們還是要用供應商的芯片,主要還是和供應商合作,甚至優先使用它們的芯片,好好理解它。”
華為一位高管坦言,海思對于華為來說是挑戰,畢竟芯片組與手機完成優化需要時間,同時,電信運營商認證測試也會拉慢進度。
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除了CPU,華為并沒有掌握更多的自主核心技術,比如閃存芯片和手機屏幕。iSuppli首席分析師顧文軍認為,華為海思的芯片產品在技術與穩定性上與高通產品相比并不突出,而突出的是其價格。顧文軍認為,海思如想獲得成長,需脫離于華為,提高自身的生存技能。
推薦閱讀
李進良向通信世界網表示,TD-LTE的先進性及后向演進成為4G標準的事實不容置疑,但標準到產業化及商業化之間還有一段距離。目前,TD-LTE主要受制于終端芯片的發展和頻譜的確定。TD-LTE手機需要28nm更加精細制程的芯片>>>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華為建全產業鏈模式 任正非稱海思待培育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21229/96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