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信企業又遭到美國337調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簡稱ITC)本月21日宣布,將對中國的華為、中興、宏達、宏?以及其他國家共13家企業展開337調查,以確定這些企業是否侵犯美國企業專利。這已不是通信企業第一次遭受調查。據報道,今年以來美國已經發起31起337調查,大多涉及中國企業。
所謂337調查,是美國根據《1930年美國關稅法》第337條款,由ITC對別國的進口商品及企業展開的貿易不公平調查,一般主要針對知識產權,包括專利及商標等。一旦確定侵權,ITC將直接發布對相關產品的進口禁令。在高科技領域的貿易保護中,337調查,要比反傾銷等調查更冠冕堂皇,而其調查結果更直接和有效。美國近來頻繁使用337調查,凸顯了在高科技領域貿易保護的加強,也折射在該領域國際間市場競爭的加劇。
事實上,此次337調查,只是中國通信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最近所遭遇的一個案例。近年來,伴隨中國通信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步伐加快,和在國際市場的不斷突破,尾隨而至的,便是對中國通信廠商的不斷打壓和抑制。特別是在歐美市場,因為直接觸及主要產業競爭者的主導市場,這種打壓和抑制則更為激烈。歐美市場環境成熟,法律規則完善,所以,這些市場往往打著各種條款調查之旗,行貿易保護之實。很多時候,這些國家的市場監管機構以所謂的中國廠商軍方背景、中國政府的特別補貼、國家安全等看似荒唐的指責,對中國通信企業的國際購并、投資設廠、市場競爭實施諸多限制,影響正常的商業合作,甚至取消正常的商業合同。
隨著國際經濟的低迷和歐債危機的影響,國際通信市場競爭更為“慘烈”。今年上半年,全球前五大通信設備廠商盈利集體下滑,其中兩家虧損。歐美市場歷來是國際通信設別商競爭的戰略市場。歐美國家市場監管者為提振經濟,實施貿易保護比過去更為迫切。顯而易見,在當前國際通信競爭的關鍵節點,中國通信廠商在發達市場,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不公平待遇。一位主導通信設備商老總坦言,歐美市場從價值觀出發以安全為由,對中國通信廠商的戰略打壓,事實上與中國所面對的國際形勢一致,單個企業不可能獨善其身。這也許是中國廠商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要遇到的檻。
反觀中國市場,改革開放以來,在通信領域“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策略驅動下,中國為全球通信廠商敞開大門,積極采用國際廠商產品,積極促進國際廠商本地化。中國通信網一度出現“七國八制”局面,中國很長時間成為全球設備商第一收入市場。在剛剛過去的全球金融危機艱難時刻,中國發放兼顧各方的三種制式3G牌照,并向全球廠商敞開網絡設備采購大門。時至今日,在中國的公用通信網以及專用通信網中,大量部署了國際廠商的網絡設備,很多設備更占據著網絡核心節點。很多專家認為,與中國廠商在歐美市場待遇相反,國際廠商在中國市場受到的是完全的國民待遇。這不得不讓很多中國廠商抱怨“不公平”。
市場開放、非歧視和公平貿易,實現世界貿易自由化,這是WTO的基本精神。遵守這些原則,應該是WTO成員國相向的行動。無歧視的開放通信設備市場并給予公平貿易的機會,應是國際社會主要市場共同的承諾。濫用貿易保護手段,歧視性限制市場競爭,短期內可能影響國際合作,但長遠看不僅會損害本國市場利益,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通信市場競爭格局。近年來國際通信市場的博弈實踐證明,這種短視的貿易保護行為,都是損人不利己。
毋庸置疑,當前信息通信技術,正在成為國際競爭的重點領域。隨著中國廠商的崛起以及在這個領域不斷的技術突破,現在已經是中國通信廠商更快崛起的良好時間窗口。遺憾的是,在主要市場,ICT領域已經成為貿易保護的重災區,這使得正在國際市場砥礪前行的中國通信廠商“很受傷”。在這方面,國家貿易主管部門,應該有更多作為。我們在開放中國通信市場的同時,也要為中國通信廠商在走出去創造更好條件。對任何中國廠商所遭受貿易歧視和不公平待遇,都要予以堅決的回擊。我們必須為中國通信廠商把握最后的國際化時間窗口,創造更良好的環境。
推薦閱讀
中國電信科技委主任韋樂平日前表示,2013年我國骨干網最大鏈路需求將達12T,100G需求將開始主導,2015年左右進入規模應用。整個產業鏈已應勢而動。在國家經濟下行壓力下,通信市場投資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手段。近期,>>>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通信企業走出去亟須保駕護航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21229/96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