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海城)作為國內互聯網的深耕者,騰訊非常清楚用戶需要什么樣的產品。雖然也有大量的同類產品,但在微信的擠壓下很多已失去了活力。
記者從易觀國際的數據中看到,今年第一季度,在中國移動IM注冊用戶的市場份額中,手機QQ用戶的份額達49.4%;其次是飛信,占23.1%的份額;微信用戶排名第三,占15.2%;而三大運營商的IM產品的份額已經小到沒有準確數據。
德國電信咨詢公司中國區高級顧問譚炎明在接受IT商業新聞網記者采訪時就認為,運營商允許互聯網公司通過管道推出產品,初衷是為激活移動互聯網。但目前運營商發現已漸漸背離了這個初衷,互聯網公司已經通過管道直接威脅到了運營商,微信就是典型的例子。
德國電信咨詢公司中國區高級顧問譚炎明
對于目前的形式,業界有觀點認為可借鑒韓國的方法,即對相關軟件額外收費。據報道,韓國監管機構近日已批準該國移動運營商可對OTT VoIP 應用程序的使用進行額外有效收費,或者對其進行完全限制。
譚炎明也告訴記者,幾年前,盛大曾推出過一個游戲類平臺,曾與中移動的移動夢網合作,但不久后很多用戶就發現無法連接,隨后便失敗。同理,運營商雖然不會完全對微信進行封殺,但卻可以通過設置參數降低微信的QoS,從而引起丟包,達到抑制的作用。
不過這也會牽扯到一個概念即“網絡中立”(指在法律允許范圍內,所有互聯網用戶都可以按自己的選擇訪問網絡內容、運行應用程序、接入設備、選擇服務提供商),這是一個關于如何平衡利益、仍會引起普遍探討的話題,也尚未在立法層面予以體現。
譚炎明認為,如果運營商通過技術手段抑制微信,騰訊可以通過向運營商交費的方法來確保產品的網絡質量,甚至也可以租賃運營商的網絡來經營自己的業務。但這也偏離了雙方的本意,一方面運營商并無動力這樣做,另一方面,在騰訊的潛意識里,運營商只是通道提供商,為何還要單獨交費或租賃?
記者由此發現,實際上這也與“網業分離”有關。基礎網絡實現獨立后,由國家行政部門或社會組織統一建設、管理、經營,而業務則實行自由競爭,業務運營商向網絡經營者支付接入費用。但網業分離也會給電信市場的管制帶來挑戰,傳統的基于不同業務網絡的縱向管制模式將不再適用,管制機構必須重新考慮這種網絡和業務不再一一對應的現實,改善管制模式,以適應網業分離對管制的新的要求。
推薦閱讀
有媒體報道稱,香港一公司向香港特別行政區高等法院申請對中興通訊及全資附屬公司中興通訊(香港)有限公司進行破產清算。針對報道,中興通訊昨晚發布公告稱,該案件屬于一般的工程款項支付糾紛,不會對公司造成重大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德國電信譚炎明:騰訊與運營商關系凸顯難題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21229/97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