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篇蘋果零售店的文章對外公布了一些關于蘋果公司運營表現及其員工工資等數據,并根據數據推測出約7% 的蘋果零售店銷售額用于服務或運營成本,其中大部分是員工的工資。下圖是該零售店最新的損益表(以每位顧客計算):
根據上圖總結出:上一季度,蘋果零售店每收入為49.2美元/每位顧客。零售店的利潤為10.46美元/每位顧客,每位顧客的消費時間為14分鐘(這一數據使根據零售店內的全職員工數量推算——所有零售店共有4.1萬個員工,平均每個零售店有112個員工),假設顧客花費的時間包括在員工工資內,也就是15 美元每小時(包括各種福利),那么就可以根據以上數據推算出服務成本費用為3.55美元/每位顧客,因而商品銷售成本為35.2美元/每位顧客。
再由以上數據可計算出服務成本和銷售額比例為7%【1】。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得了解大部分的商店。事實上,電子產品零售商不會將過多的銷售額用于支付員工工資,但他們確實會支付大量傭金。從一篇相關的文章里,我搜集了不同零售商支付的傭金率:
手機商店:25美元的手機注冊費,其中10%是屬于配件銷售
百貨商店柜臺銷售的化妝品或皮包:3%~5%
鞋、各類電器、電子產品:8%~10%
家具:2%~6%(低傭金率包括工資)
房地產:2.5%~3%(沒有工資)
汽車銷售員:去掉運營成本,30%
從以上數據來看,蘋果公司將7%到10%的銷售額用于支付員工工資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一數據與其他零售商從銷售額中撥出的資金相當。
當然,這與其他零售商仍存在不同之處,因為蘋果公司并不支付傭金,而僅用7%到10%的銷售額來支付如此龐大的員工的工資。這也就表明蘋果公司雇傭的員工數目是其零售店銷售員工數目的五倍(平均每個蘋果零售店就有112名員工,這一規模同Polo Ralph Lauren折扣店的員工規模一樣)。
因而,蘋果公司要向100多名員工支付微薄的工資,而不是僅向一小批員工支付傭金。既然蘋果公司所獲得的利潤是一樣的,為什么蘋果用銷售額的一部分來支付員工的工資而非向優秀的銷售員工支付傭金呢?
事實上,蘋果的不同之處在于其顧客所買的東西不一樣。也就是說,一個商店里的大量員工是被雇傭來向顧客提供不同的服務,而不是僅僅做推銷員的工作。
雖然運營成本比例相同,但顧客在蘋果商店感受到的是他們在享受一種服務,而不是別人在向他們推銷產品。這也正是蘋果會有這么多的顧客的原因。顧客會在蘋果零售店里購買更多的產品,同時更加關注這個品牌。
同時,這還是一個良性循環。顧客越多就意味著蘋果零售店的知名度高,進而吸引更多的顧客,也會有更多的員工加入。
因此,根據服務水平來雇傭員工和根據銷售額來雇傭員工是兩種不同的方法,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但是這并不是說蘋果的模式是可以被其他公司利用的。整個的系統運作依賴于正確的產品理解以及準確的品牌形象定位。不得不說,如果蘋果僅向雇員支付傭金,那么蘋果公司產品的銷量不會像現在如此可觀,同時也會出現銷量下滑的現象。
——
注釋:
【1】這一數據可能被低估,實際的服務成本可能為10%。
(編譯/周琳軒、陳妍)移動Labs
推薦閱讀
近日Vringo宣布與諾基亞簽署了一項專利收購協議。按照這份協議,諾基亞同意售予Vringo一個包含超過500項專利與專利應用的組合,這其中有109項美國專利。Vringo將為這個專利組合付出約2200萬美元,而如果這些專利能為>>>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揭秘蘋果零售店保持銷量的運營秘訣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21229/97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