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楊莉莉
7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最重要的一點是指出手機首次超越臺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我們知道,手機在很久之前就超越了數碼相機,成為最大的影像拍攝終端。那么這兩者疊加在一起的效果是什么呢?
數碼時代早期時,人們使用數碼相機拍照,將大量照片存儲在電腦硬盤上,偶爾選取少量比較滿意的圖片使用圖像后期處理軟件(如photoshop)修飾美化,并到尚未完全銷聲匿跡的彩擴店沖印出來。這些少量的照片僅僅用于裝點人們的居家(放在漂亮相框內)和隨身的錢包里,如果和親朋好友分享的話,無需沖印成紙質相片,而是將照片數據直接打包發郵件給別人。
然而很快,經濟文化及個人生活的全球化,以及互聯網時代改變了這一切。人們前所未有地擴展了自己的社交網絡,而又真切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孤獨。全球化和地域的流動性使得人們時常變動自己的學習或工作地點,和原有家庭成員的連接不再那么密切。家庭紀念照成為很少能拍到的內容,每個人只能向自己的內部、深處挖掘拍攝題材和內容,以此確認自己存在的建構。生活瑣事被放大、美化、渲染,人們大量拍攝自己的衣、食、住、行,并在網絡上尋找精神上的家人來共享。在互聯網的Web1.0時代,對應的還是數碼相機為主,人們把自己的個人攝影放在專業的論壇上,如旅游論壇、服飾論壇、美容論壇。這些論壇的圖片通常是以炫耀式的口吻撰寫文字,并佐以圖證,展現自己的旅游經驗、購買能力、時尚品位等。然而每一個用戶只能自說自話,既不了解別人,別人也很難了解到他(盡管可以看帖和留言但對有效交流并不奏效)。
數碼手機取代數碼相機恰是Web2.0時期最典型的故事,人們開始使用專業的圖片上載網站app發布自己的個人攝影,這些網絡圖像載體自身就已形成一個社交網絡,如Facebook,Twiter,新浪微博等,人們不僅可以和親友,也可以和全球的陌生人用圖片進行交流和交往。
手機攝像頭的質量不斷改進使得專業新聞攝影師都可用其拍攝發稿,給個人攝影提供了可觀平臺;其次,以Instagram為代表的手機攝影軟件以視覺效果多樣的濾鏡、上傳速度較快,可以同時發布到流行的社交網絡(Facebook,微博等)的特色使手機用戶的個人照片的傳播方法和速度便捷。到了手機攝影時代,攝影完全從官方性走向個人化,從私密性走向開放性。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三大運營商2012年上半年3G用戶數據均已出爐,其中,在新增3G用戶數上,中國聯通最多,接下來是中國移動、中國電信。 綜合相關公告,三大運營商2012年上半年3G用戶數據均已出爐,其中,在新增3G用戶數上,中國聯通最多>>>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手機替代相機:新的藝術與舊的狂歡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21229/98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