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齊騰)“今年的目標是開200家店。”深圳卓普通訊設備有限公司的運營總經理袁小楓4月時說,而那時候距離其第一家店開業還不到10天。但對比起開業時的門庭若市,記者在近日采訪時發現,隨著智能手機廠商的新來者不斷增多,作為渠道之一的體驗店模式競爭尤為激烈。“現在的客流量明顯比剛開始的時候少了。”卓普華強北店的一名員工對記者說。
“類蘋果”模式看上去簡單,但實際上跑得太快也有可能絆著腳。金立手機副總裁盧偉冰表示,體驗店的核心是單店盈利,而單店盈利的核心是單店的產品銷售量以及相關收入(配件、增值等)。所以體驗店從消費群、產品結構到店面選址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
“體驗店的費用主要為房租、人員成本,日常運營和裝修(一次性投入),收入為手機的零售機、配件收入、運營商的傭金和話費分成收入。”盧偉冰對記者表示。
事實上,即便是蘋果的品牌授權商,也并不會因為蘋果產品在全球的熱銷而獲得更多的利潤,相反,因為要承擔終端所有的費用,日子曾經過得相當艱難。通常,開設一家蘋果專賣店的裝修花費需要5萬到10萬美元,加上租金和勞力成本,前期投入在四五百萬元人民幣以上。手機連鎖賣場迪信通曾經在北京開設了五家蘋果專賣店,但最終選擇退出。
“蘋果產品所能帶來的利潤也極其有限,體驗店必須想更多的辦法增加單店的利潤。”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蘋果經銷商向記者抱怨,8%的利潤有時候還抵不過鋪租的成本,鋪租的成本有時候占到了9%。“實際上在整個授權店鋪中,平均在售的200個品類里,耳機和手機殼的銷量是最大的。”在他看來,體驗店更多的需要授權商自己“出謀劃策”,對大多數擁有蘋果品牌的經銷商來說,它們只擁有產品,蘋果并沒有提供更多的所謂的銷售技巧,對市場和銷售的管控都需要自行建立相應的體系。
“從成本角度,手機自身成本的降低也為推廣和銷售騰出了空間。”電子元器件及方案提供商科通集團旗下的電子商務平臺科通芯城執行副總裁朱繼志表示,目前國內廠商的硬件成本價格,可以控制在300元以內,低端智能機的成本價格在500元,這樣賣1000元的話就有一半的毛利,但把店面成本算進去的話,也剛好是盈虧平衡。
其實,與傳統線下實體店銷售相比,手機電子渠道銷售有其獨特優勢。首先,促進信息的充分有效流動,減少銷售體系的中間環節,使銷售渠道趨于扁平化,能在很大程度上節省交易成本,從而降低產品的價格。其次,利用互聯網打造一個統一的平臺,可以實現信息的共享,讓生產商和消費者都可以及時地獲得自己所需的信息,能夠很好地整合資源和資金。此外,互聯網具有信息資源流通快的特點,能夠促進廠商擴大自身品牌知名度,有效減少廣告宣傳費用,小米手機正是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
因此,若能有效地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拓寬終端產品的銷售渠道,將有利于國內手機商提高市場占有率,獲得進一步發展。
推薦閱讀
在即將到來的倫敦2012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英國電信運營商BT(英國電信)的網絡能力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驗,本次奧運會上BT的網絡容量將會比2008年北京奧運會高7倍以上。 國外媒體近日發表文章稱,在即將到來的倫敦>>>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手機體驗店競爭激烈 成本難由手機利潤支撐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21229/98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