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互聯網企業紛紛推出自有品牌的互聯網手機,如阿里云手機、盛大Bambook、小米、360特供機、百度手機等,似乎不做手機就不夠時髦。但值得注意的是,擅長后發制人的騰訊公司一直按兵不動。
互聯網企業是基于軟件和網絡的信息服務商。之所以要涉足“硬件+軟件”的消費電子產品,其基本思路是模仿蘋果的iPhone和iCloud的成功經驗,核心目的是控制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具體手法是嵌入自己希望的服務。在實現層面,基于Google的Android,找手機制造商代工,希望通過補貼終端的方式從服務環節獲得收益。
互聯網企業的這一做法,其實也是在重復這幾年視頻網站做OTT機頂盒的做法,只是從大屏幕轉向了小屏幕(3~4英寸)。再往前推到PC互聯網時代,最初人們認為控制了PC操作系統的微軟(微博)和控制了核心芯片的Intel,地位是不可動搖的。這種認識與認為手機是互聯網的入口控制點的想法完全一樣,不過控制力的層級已經更高,但是沒人認為控制了PC兼容機就控制了互聯網的入口。
很快,人們發現Wintel的地位其實沒那么不可撼動,控制訪問互聯網入口的軟件——瀏覽器,是最重要的。于是,網景的Netscape大受追捧,然后被同樣做軟件的微軟IE瀏覽器的“免費+操作系統捆綁”策略打敗。用戶使用瀏覽器的目的是訪問網站,于是,這時大家又認為提供門戶導航的Yahoo是最重要的互聯網入口了。Yahoo提供的不是軟件而是信息服務,微軟也無可奈何。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站和信息越來越多,能夠自動找到用戶信息的Google搜索成了互聯網的入口控制點,Yahoo也是花落去。如果說Yahoo與Google是導航和發現信息的,是以信息為中心的,那么Facebook就是以人為中心的互聯網服務,控制了用戶個人信息,成了新的互聯網入口控制點。
再往后呢?或許誰掌握了大數據技術誰就是王者。
互聯網公司做手機能否成功,是非常值得懷疑的。第一,用不是自己控制下的開放的Android打造封閉生態系統試圖獲得較高利潤,是沒有成功先例的;第二,強制用戶安裝一些特定應用,是與互聯網公司一直標榜的用戶體驗、開放共享等理念完全背道而馳的;第三,通過互聯網公司服務環節收益補貼手機制造商生產環節的模式,商業上的可持續性存疑;第四,控制了互聯網手機,其實還沒有控制移動互聯網的入口,還有操作系統、瀏覽器、搜索、通信、社交網絡和微博等熱點應用等著你,還有平板電腦、iPhone等各種移動終端等著你。
新浪和騰訊沒做手機,但其微博和客戶端已經預裝到很多類型的智能手機中。中國互聯網成功的根本,還是提供最好的服務。
推薦閱讀
寄生公司的特點是,往往會獨家壟斷某一渠道或資源,有穩定的現金流和巨大的成長空間,對投資者極具吸引力。如無外力突然襲擊,破壞其獨有關系,這些公司將繼續其吸金之路,從聯信永益到神州泰岳,莫不如此。然而只要>>>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互聯網手機:誰掌握了大數據技術就是王者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21229/98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