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一款手機的研發周期約為2年;到了2002年,周期縮減為1年;2006年,周期變成了半年;而現在,一款智能手機的誕生,僅需要4-6個月。
手機行業的品牌正越來越多,其中不乏一些投機者。它們極少參與到研發、采購、銷售、售后等環節,卻也濫用著“自主研發”的概念。手機研發環節究竟有多復雜?自主研發的標準是什么?一個什么樣的企業才能具備研發的能力?聯想集團副總裁曾國章給了筆者一個明確的答案。
全價值鏈的業務模式
投資與投機是兩個概念,只有發一口標準廣東普通話的人,才會把兩個詞念成同一個音(發音為“投機”)。但在曾國章眼里,這兩個詞區別極大,因為對于手機產業而言,二者的未來將完全不同。“手機產業需要投資者,但不需要投機者。”
在手機產業布局上,聯想采用了全價值鏈業務模式。從品牌、產品、研發、生產制造、銷售到售后服務,全部是由自己來做。“全產業鏈模式的效率最高,要建立起企業核心競爭力,只有這么狠下心去投資。”
自主研發并非一般的公司所能完成:環節多,過程復雜。在手機產業,聯想目前擁有3支研發團隊:第一支在北京;第二支在上海;第三支在廈門。今年5月份,聯想打算5年內投資50億,在武漢成立第四支研發團隊,進行移動互聯產品生產研發。
據曾國章初步估計,四支研發團隊的數量超過了1000人,光是測試團隊就有200人,這已經是一些互聯網企業的整個規模。“這些研發團隊不僅僅是做產品,而是立足整個生態系統的研發,包括操作系統、硬件匹配、應用等等。”曾國章表示。
這才是真正的自主研發
研發一款新型手機,最早的工作就是調研。“根據用戶來定位產品,分析產品的市場需求,然后才去設計這款手機應該具有哪些功能。”曾國章告訴筆者,緊接著會進入到產品規劃階段,這里的產品經理必須了解用戶,了解上游供應商的趨勢。“用戶需求與基數結合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產品。” 上一頁1 23 下一頁
推薦閱讀
經緯創投分析師牛立雄表示,目前運行Android系統的智能電視機頂盒的成本價已不足150元,互聯網電視機頂盒的體驗成本已經易于被用戶接受。 【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左川)飛象網報道,經緯創投分析師牛立雄表示,目>>>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21229/98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