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管維)就在美國積極對華招商引資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25日宣布對中國大陸及臺灣多家企業生產的電子成像設備發起“337調查”,以確定是否存在專利侵權行為。而在20日美國貿易委員會也曾宣布對華多家企業生產的合成橡膠樹脂等產品發起“337調查”。
此次調查主要針對的產品是具有成像功能的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設備,共涉及華為、中興通訊、宏達電等8家企業。該調查源于美國閃點技術公司于今年5月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訴,指控美國進口及在美國市場銷售的上述涉案產品侵犯了該公司專利,要求啟動“337調查”,并發布排除令和禁止進口令。
根據有關程序,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在啟動“337調查”后,該機構必須在45日內確定終裁的目標時間,并盡快完成調查,通常案件需要在一年內做出裁決。如果涉案企業被裁定違反了第337條款,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將發布相關產品的排除令和禁止進口令,這意味著涉案產品將徹底喪失進入美國市場的資格。
美國所謂“337調查”最早得名于《1930年美國關稅法》第337條款,后經歷數次重大修訂。根據該條款,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有權調查有關專利和注冊商標侵權的申訴,此外也開展涉及盜用商業機密、商品包裝侵權、仿制和虛假廣告等內容的調查。有媒體評論稱,多年來,“337條款”被美國公司作為一種武器,來應對其知識產權遭侵犯或者外國競爭者以其他形式的不公平競爭行為。不過,這遭到諸多國家的指責,認為 “337條款”違反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國民待遇原則,是一種不合理的知識產權保護法案,其實質是一種具有單邊制裁性質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
今年以來,美國對中國產品多次發起“雙反”調查和“337調查”,貿易保護主義明顯升溫。除個別產業免遭制裁之外,幾乎所有受調查的產品都被施以貿易制裁。中國商務部多次表示,希望美國政府恪守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承諾,共同維護自由、開放、公正的國際貿易環境,以更加理性的方法妥善處理貿易摩擦。
對于此次調查,通信世界網總編輯劉啟誠認為,這是美國為了保護其本土企業的市場份額不流失于外來企業的做法。在通訊設備領域,中興、華為近年來在美國以及其他海外市場份額迅速擴大,中興更是惟一一家躋身全球五大手機廠商行列的中國廠商,對美國廠商造成了巨大的壓迫感,因此采用了這種具有單邊制裁性質的行為。
推薦閱讀
FlashPointTechnology公司已經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提出訴訟,起訴終端生產商HTC、泛泰、華為和中興等幾家公司專利侵權。 FlashPoint Technology公司已經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提出訴訟,起訴終端生>>>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21229/98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