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中國移動(微博)免費送你一部手機,條件是要購買“套餐”;咖啡供應商可以免費送一臺咖啡機,他的收入是出售咖啡包;惠普(微博)打印機最便宜的一款才300元,但打印墨盒卻價值不菲……雖然關于免費的商業伎倆可以追溯到100年前的吉列刀片(極低折扣銷售刀架,盈利部分在于刀片),但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免費則更具價值,《長尾理論》的作者安德森認為,目前年輕一代已經成為“免費的一代”,他們的消費習慣非常值得企業研究。
對消費者而言,互聯網“免費”才是硬道理。從免費電子郵箱、電子書、音樂、博客、存儲空間、殺毒軟件……《長尾理論》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認為:免費才是商業的未來,免費是互聯網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業內人士斷言,在中國,一旦對互聯網提供的基礎服務收費,將失去99%的用戶。
然而,對于互聯網內容和服務提供商而言,除了單一的廣告模式,如何在免費的基礎上賺錢成了最頭疼的一件事。免費之后,利潤為零,如何轉嫁成本實現盈利?免費時代的新營銷法則是什么?
“免費的一代”
90后大學生王晚的電腦里,僅《紅樓夢》一書,就有幾十個版本的PDF文件,甚至還有相當珍貴的善本。“這些都是從網上免費下載的,網上什么都有。”除了大量的電子書,還有幾萬首時下最流行的音樂,大量的電影、電視劇。她驕傲地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這些都是從網上免費下載的。
雖然王晚已經是名牌大學的大四畢業生了,但當記者問她,是否考慮過這樣做侵犯了作品的知識產權時,她卻一無所知,反問道:“大家都這樣呀,網上免費提供了,應是網絡提供商負責吧。”
安德森將王晚這一代稱為“免費的一代”: 年齡20歲左右;從小家里就有寬帶;習慣于使用所有免費的數字化設備和服務。并且希望信息能夠無限且迅速;由于免費的替代品很多,他們對各種收費的信息和服務越來越不感興趣。
王晚告訴記者,她下載免費資料時,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來源于朋友。“我就有個很好的網友,她在某大學圖書館工作。經常用掃描儀掃一些善本圖書做成PDF,但是這些內容她從不放網上,只公布目錄,需要什么書,給她發郵件或QQ,馬上就傳過來了。”二是來源于網站。下載音樂去百度,下載電影、電視劇去迅雷(微博),優酷、土豆這些視頻網站也有很多好片子。
因為有了寬帶,互聯網上有了海量的資源,對于電子書、音樂、影片而言,復制這些數字化產品的邊際成本幾乎已經降低到零,“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這樣互聯互通的世界里,電腦處理器、數字化存儲和帶寬已經變得越來越便宜了,這是安德森的判斷。
問題的關鍵是,在數字化時代,網絡產品難道真的沒有出路了嗎?
美國科技出版商蒂姆·奧雷利提出了“利潤不滅定律”:當復制數字化產品邊際成本為零時,企業的利潤尋找點就會轉移到相鄰的領域。比如在奇藝網(微博)上免費在線觀看各種影片,但是你需要離線觀看某部影片時,就必須付費成為會員;蘋果公司最近推出了IOS5操作系統和icloud服務,為每位用戶免費提供了5G的云存儲空間,自由存儲郵件、照片、文檔等,但當需要額外的空間時就必須付費了。但是,對于90后而言,他們更希望用各種伎倆跳過收費服務,繼續享受免費大餐,這該怎么辦呢?
“對‘免費的一代’收費并非沒有機會,關鍵還在于培養他們的消費習慣和適應他們的行為。享受互聯網免費大餐的不止是90后,從80后到50后很多人都有這個習慣。”宣亞培恩國際公關洪磊舉了個例子:兩年前,多數使用蘋果的用戶都會選擇“越獄”,免費享用App Store里那些收費軟件。但是現在不少“越獄”用戶已經開始購買喜愛的游戲、軟件了。這不僅因為這些人版權意識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軟件關口技術升級越來越快,越獄的難度越來越大,每一版本的越獄速度遠遠趕不上系統升級的速度。
另外,由于蘋果允許在軟件中嵌入廣告,廣告商們也認可了這種新型的廣告,讓原本收費的軟件可以免費供消費者下載,靠下載量獲得一定的廣告收益,或者在特定的時間搞“限時免費”,讓消費者使用正版軟件的成本和體驗度大大提升。
從4P到BSPI
傳統營銷學,理論基礎是4P: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促銷(promotion)。洪磊認為,圍繞互聯網的免費大餐,是以實現從4P到BSPI轉換為基礎的。
“互聯網時代,誰更能夠黏住用戶,誰就能贏。”而免費的方式改變了價值鏈的傳遞方向,以前企業銷售產品的模式無外乎兩種:即B2B或B2C。然而在互聯網時代,很多產品對直接用戶而言卻是免費的,其利潤點從產品本身轉化為廣告收入:即企業產品免費是因為想獲得直接客戶信息,然后再將這些信息通過廣告形式賣給第三方需求企業,從而實現產品(Product)向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的轉變。
過去很多面向B2C的收費模式轉而變成了B2B的收費模式,而B2B企業的營銷則越來越趨向于B2C的模式,這種轉變正是基于免費吸引大量的用戶,并通過技術手段為B2B企業實現精準化營銷。
如互動百科基于移動互聯網推出了各種小百科全書,用戶可以在各類手機商店中免費使用。但每一個小百科產品都有相關廣告商的冠名。“百科屬于知識產品,用戶‘有用’才會下載,比如下載心臟病百科的用戶,以醫生、心臟病患者或患者家屬為主,收費模式則是從提供心臟病治療的相關企業的廣告中完成,從而實現了廣告的精準投放。”互動百科副總裁吳彥鵬說。
傳統模式的轉變,直接的反映就是價格。免費時代,產品或服務的價格為0,價格(Price)轉換成了黏合點(Stick Point)。
不少企業選擇了免費 收費的模式,對基礎功能免費,增值服務收費,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擴大使用群體,吸引用戶。《怪誕行為學》的作者丹·艾瑞理認為,消費者對大多數交易都能感受到好處和壞處,不過當某件商品或服務免費時,就會立刻忘記它的壞處。免費能讓人的情感迅速充電,感受到免費的東西比實際要值錢得多。
騰訊QQ有著龐大的用戶群,在國內很多時候在線傳文件的速度超過了MSN,這讓不少網民都很依賴QQ。360安全衛士(微博)幾乎占領了超過80%的PC個人電腦,一樣贏得了良好的口碑,類似騰訊和360的免費,贏得了大量的用戶,企業如果能夠長時間堅持免費,其黏合力就很強,讓用戶產生依賴性,龐大的客戶流量就自然能轉化為價值不菲的廣告收益。
免費時代的另一個變化是由渠道(Place)轉化為平臺(Platform)。交付商品的地點、渠道變得越來越密集。幾年前,殺毒軟件以收費為主,你需要到軟件商店、書店或是產品促銷專柜去購買安裝光盤或序列號,安裝到電腦中。現在無論是使用還是升級,一鍵即可在互聯網上搞定。那些傳統的軟件商店也漸漸消失。
用戶選擇某種殺毒軟件的幾率則變成了各種場合:比如某個社交網站、名不見經傳的網頁頁面,抑或即時通訊的窗口,還有身邊朋友的介紹……“以前是渠道為王,現在銷售交互轉移到網上,實現了用戶與生產企業的直接對話、交流、成交平臺。”
而過去的促銷(Promote)則變成了交互(Interact),產品更加注重與客戶間的彼此互動。如一家奢侈品眼鏡公司,以前常常請顧客到店里試戴自己的眼鏡,拍照留念。而近兩年來,公司開始在互聯網上推出了多種模板,讓顧客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設計選擇,并請顧客的網友們來“評論”,這樣的交互方式,確實比單純的推廣更加吸引人。越來越多的企業擁有了官方微博和社交網站,以期多角度、立體化地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用交互的方式提升品牌影響力。
推薦閱讀
中國廣告公司資本困局:上市是做大必由之路>>>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免費時代:盈利模式的轉變
地址:http://m.sdlzkt.com/a/04/20111107/14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