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1月,哈爾濱泰富電氣(原代碼:HRBN)、中消安(原代碼:CFSG)的接連退市成功,使得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的私有化進程再掀高潮,提振了中概股整體板塊的投資信心。
一些目前已經公告但尚未完成私有化的公司,股價更是走出了一波“私有化行情”,令市場關注。截至前一交易日,互聯網公司盛大(SNDA.NASDAQ)自10月中旬宣布私有化計劃后,股價至今累計上漲超過10%,還在繼續推進私有化進程的傅氏科普威(FSIN.NASDAQ)也在近日交投活躍,近10個交易日里股價累計上漲約20%。
成功案例成市場催化劑
北京時間11月3日,同樣剛完成私有化交易的哈爾濱泰富電氣在納斯達克市場停止交易,結束了在美6年多的上市。
一天之后,中消安宣布公司完成私有化交易。按照此前公告,中消安聯合貝恩資本(Bain Capital Partners, LLC)旗下子公司Amber Parent Limited和Amber Mergerco宣布計劃收購中消安所有發行流通在外的普通股,收購價為9美元/股。今年9月22日,中消安在股東大會投票通過私有化方案。
美國羅仕證券最新報告指出,由于規模較大且知名度較高,哈爾濱泰富電氣、中國安防技術公司、中消安等過去幾個月內已經完成的其他幾個私有化交易,為在外上市中國公司的私有化交易設立了明確的過程和時間軸,起到了關鍵的催化劑作用。
公開信息顯示,進入第三季度,中概股板塊的私有化活躍度異軍突起。
10月17日,知名互聯網企業盛大(SNDA)宣布收到公司董事長、執行總裁的非綁定的公司私有化提案;10月24日,中國新奧混凝土(CADC)宣布進入最終協議簽署階段并計劃與公司的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和首席運營官領導的買方集團合并;10月28日,中國房地產信息網(CRIC)宣布收到來自擁有公司54.1%股權的最大股東易居(中國)的非綁定性提議,意愿收購公司所有發行的股票。
投中集團分析師馮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導致越來越多中國公司考慮退市私有化,宏觀上原因是今年以來,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遭空頭獵殺,導致股價大跌甚至被勒令退市,影響整個中概股板塊的信譽度,估值大幅縮水,而私有化成功的“先行公司”的確起到了鼓舞作用。
哈爾濱泰富電氣董事長楊天夫此前也對記者表示,退市是基于對企業自身未來更好的發展考慮,不排除未來將選擇更合適的資本市場再上市。
“私有化行情”的套利邏輯
就私有化交易本身而言,一般是由大股東或者其他想整體收購公司的機構會提出私有化方案,然而因為股價走低、估值縮水,要贏得小股東的同意,私有化收購價格必須要比交易價格有溢價。
羅仕證券報告統計顯示,通過比對19家已完成或正在進行私有化交易的中國公司中,基于宣布交易前一交易日收盤價的平均溢價幅度在20%至30%之間,安防科技的溢價甚至達到58.5%!
市場人士對記者分析到,通常情況下,在公布私有化方案后的第一個交易日,股價會受刺激大幅上漲,但由于時間不確定、私有化可能存在不成功等風險或受到華爾街做空機構的襲擊,往往不會立刻漲到私有化的收購價格,由此交易價格就會和私有化價格之間產生套利空間。而且,大部分私有化交易都以現金支付的形式,因此套利模式非常簡單,只要買入持有就可以坐等私有化成功,收益其中溢價。
“現在這種市場行情下,私有化行情的收益是直觀且非常誘人的。”該市場人士表示,“但是存在的風險也很明顯,即私有化失敗。”
當然,并非所有公司的私有化交易都會如此一帆風順,比如哈爾濱泰富電氣歷時13個月的私有化交易則經歷坎坷,就受到美國做空機構Citron拿“私有化貸款造假”為理由攻擊私有化進程,致使股價曾在連續兩個交易日里經歷振幅超過100%的“過山車”行情。
從目前披露的信息看,也有數家公司私有化受挫或失敗,包括今年9月27日中國陶瓷(CCCL)由持13.4%股權的股東向公司董事會提交私有化提議,最終遭董事會拒絕;泛化保險(CISG)則取消了私有化計劃;僑興移動(QXM)私有化失敗等。
PE逐利造勢
除了市場低迷、估值縮水及企業自身發展需求等原因,不可忽視的私募基金力量也催育著私有化行情。
梳理多家私有化成功的中國企業,不難發現貝恩資本、盤石基金、春華基金、復興實業、鼎暉、深創投等PE,以及國開行、中信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為提供回購股權出資方的角色出現在私有化交易中。
一位PE首席執行官記者表示,在海外市場遭受錯殺的優質中國公司是非常可惜的,只要能借助PE的力量,幫助企業先退市,再轉板上市,完全可以繼續利用資本市場的力量擴大企業發展。
而投中集團分析師馮坡分析認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價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對私募來說,擁有成本上的優勢。
“對PE來說,由于本來一級市場的溢價就越來越嚴重,所以被打壓股價后,二級市場公司股權的價格優勢反而突出了。”馮坡認為,PE熱衷投資的根本原因還是出于追逐這其中的價差。
數據顯示,目前大部分在美上市中國企業的私有化市盈率都在10倍以下,而一級市場股權收購價的市盈率則普遍在12至15倍左右。
從慣例分析,一旦PE進入,企業就必將面臨“后私有化”的再上市需求。對此,另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私有化后再上市是一個理想狀態,但也必須考慮到變更交易結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監管限制等系列法律風險,如果要轉板到中國上市,未來企業的實際控制人可能要承擔來自中美兩地監管機構對于市盈率差造成的潛在稅收風險。
推薦閱讀
中國概念股周三開盤普遍下跌>>>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4/20111110/14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