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農村基本養老金不如“低保”,公務員、事業單位、企業養老金相差甚遠,最基本的養老金不足以維持體面的生活……養老問題正成為困擾我國民生的重大問題之一。
3月12日,人民網舉辦“加快建立多支柱的中國養老保障體系”座談會,全國人大代表、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紛紛就我國養老保障現狀以及如何建立多支柱的中國養老保障體系發表見解。
社保專家、清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提出:實現國民基礎養老,從總理到農民退休待遇差不多的現實離我們還有多遠?人們怎樣能為自己的養老賬戶多增加些保障?
國家發的養老金只夠吃飯
我國超過60歲的老年人口已近兩億,并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在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何平看來,想靠國家發的養老金過上富裕的老年生活,這種期望值最好要降低。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國家的養老金只能保你吃飯,每年的勞動收入、房屋資產等幾項收入投資加在一起,才可能維持一個人體面安逸的生活。”
“2007年海南農墾不斷發生持續大規模群體性事件,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20萬退休職工發不出養老金,且養老金標準很低。”全國人大代表、海南農墾局局長王一新告訴 《中國經濟周刊》,“國務院連續8年增長企業退休人員工資、養老金是好事。但在實踐中,錢雖然漲了,并沒有消除大家心里的怨氣。”
“舉個例子:同樣是處級干部,公務員退休金可以拿到4000塊;事業單位平均拿到3000塊,差別很大。如果在我們農場當場長,相當于處級,也就是2000塊,差別更大。這是大的制度設計問題。”王一新說。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高法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徐睿霞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在調研中發現,現在國家對農民參加新農保的繳費水平分為每年100至500元5個檔次,城鎮居民的繳費水平則是每年100至1000元。等農民開始領取養老金的時候,除了個人賬戶里的錢,中央財政會給基礎養老金55元,各省和自治區、直轄市根據財力又配套補了一些經費。但現在農民這塊按最高500元算,最少也要交費15年,60周歲拿養老金。如果現在55周歲,就要先把前面10年的補齊再交5年,到60歲的時候領養老金。如果這個農民選擇了500元,經測算,他將來領到的基礎養老金加個人賬戶總和是109元。從內蒙古來看,農村低保水平是165元,城鎮居民是326元。這意味著現在領到的養老金還不如相對應的低保金高。”
“城鎮和農民的養老制度,在操作層面上不進行調整,就僅僅是制度層面的全覆蓋,而不是大家積極響應和繳費的真正全覆蓋。”徐睿霞說,至于中小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雇用了員工之后都不太愿意交養老金,一個重要因素是企業負擔過重。“按照上一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收入的60%300%作為一個繳費的基數,統計局在統計上一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時候,絕大多數中小企業沒有算進來,結果測算出的上一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就遠遠高于很多中小企業在崗職工的平均工資,企業也就沒有積極性來響應國家的政策。”
養老個人賬戶待充實
為應對人口老齡化,西方國家都是提前35年做準備。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到現在,我國基本構建起廣覆蓋、多層次的全民養老保險制度框架。但社會保障整體水平還非常低,不同人群的基礎養老金差別巨大。如何提高整個社會的保障水平?
“只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在養老問題應該一律平等,基本養老金應該盡快實現全國統籌。”王一新提出自己的基本觀點。
楊燕綏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她認為,“中央統籌的國民基礎養老金,從總理到農民,退休待遇應該差不多。”
王一新說:“大部分央企已經實行了企業年金,央企能做,就可以推廣到地方國企;國企能做,就可以推廣到民企。”
楊燕綏對中國養老金結構調整提出了設想:“機關、事業單位應當讓退休金對接國民基礎養老金,以此帶動個人賬戶養老金制度建設和養老金服務系統以及中國的養老金市場。”
“養老金的制度安排有‘四個來源’、‘兩個賬戶’。” 楊燕綏介紹說,“所謂‘四個來源’,第一,可以通過國家征稅發基礎養老金,讓所有老人都能吃飯;第二,企業可以給一些稅收優惠,給職工一點員工福利金;第三,人們的自我儲蓄,如為養老買房、為養老投資等等;第四,廠家給客戶讓利產生積分,轉換成養老金進入個人賬戶。‘兩個賬戶’一是社會統籌賬戶,一是個人賬戶。國家稅收的讓利、企業員工福利、個人薪酬扣除和其他養老儲蓄以及消費積分折算的養老金都可以進入統一的個人賬戶,可以終生攜帶、伴隨身份轉換。”
“第四來源”的有益探索
據人社部統計,2010年我國全年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繳費收入為11110億元,全年基金支出則高達10555億元,若剔除1954億元的財政補貼,上海、江蘇等14個省份和新疆建設兵團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征繳收入收不抵支。
“加快完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建設,應對時間非常緊迫。必須集各方力量,探索建立多層次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益益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明樓在兩會上建議。
我國現有的養老保障體系中,養老保險資金的三大支柱來源為: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個人儲蓄。而目前上海和重慶等地商家通過其自身的消費平臺推出了相關消費養老的市場推廣計劃,對消費養老產業模式進行的有益探索,正被認為有望成為中國養老保障體系“第四支柱”,這正是楊燕綏所說的第四種來源。
上海家帝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曹建華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拉動內需要解決后顧之憂,而拉動內需又可以解決就業。消費養老是一個產業,不是一個商業模式,它可以帶動內需,可以幫助中小企業。”(詳見《中國經濟周刊》2011年第20期、2012年第2期相關報道)
曹建華介紹,他們已經在自己的企業先行實踐,將消費獎勵積分折算成貨幣資金,并交由第三方進行管理,最終形成一種新型養老金(消費年金),從而實現個人養老金的補充,
“我們企業去年交了3600萬元的稅,也為消費者積了240萬的積分。”曹建華表示,為了能夠讓這些資金健康運行,“希望國家能有相關部門來監督和管理。”
“消費養老產業涉及上下游眾多相關行業,從而可以創造出眾多就業機會。同時,消費者通過規范的消費平臺獲得積分,可以規范商家的合理納稅,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吳明樓表示。
一些專家建言,如果從企業行為轉化為社會行為,有越來越多企業參與,再加上政府的參與和引導,就會產生更廣泛的影響。
推薦閱讀
逃離華爾街:中國概念股私有化退市風潮>>>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農民養老金啥時能和總理差不多?
地址:http://m.sdlzkt.com/a/04/20120320/42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