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俊卿
從傳統的經濟學意義上講,企業僅僅是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生產經營單位,利潤最大化是其關注的首要目標,企業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生存的初始動力,企業應該盡可能地去實現利潤。然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首要目標的觀念越來越受到質疑。任何一個企業,對于自己的員工、客戶、股東以及推進整個社會的有序發展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認為,企業要實現這些責任,應該以追求幸福最大化為目標,而不是利潤最大化。
一、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經營的根本目標嗎?
企業在創建之初,總是會千方百計地追求利潤,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作為企業經營的根本目標來推動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然而,任何企業當它經歷了有小到大的發展階段,走上了有序經營的軌道之后,企業家都會想如何實現企業的基業長青。不過我們縱觀整個世界,上百年的企業并不多,在中國更是如此,能存在三五年的企業已經算是不錯,更稀有十余年上百年的企業了。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這些企業依然以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的根本目標,而忽視了利潤以外的、對企業來說更為重要的追求。
讓我們用數據說話吧。聞名世界的政策咨詢公司蘭德公司對500年長壽公司進行了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長壽企業都樹立了超越利潤的社會目標,在長壽企業的價值觀中,人的價值高于物的價值,共同的價值高于個人的價值,客戶價值和社會價值高于企業的生產價值和利潤價值。一個卓越的公司,雖然利潤是它的"血",現金流是它的"水",這些對于企業的生存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這些絕不是企業真正追求的目標。
現實中,大多數企業家和經營管理者都將企業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經營的根本目標,于是就出現了眾多令我們膽寒的社會危機。為了滿足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很多企業大量制造假冒偽劣商品,甚至在百姓的食物、醫藥上大做利潤文章;為了滿足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很多企業盡量減少環保凈化的投入,全然不考慮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了滿足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一些企業拋棄誠信,拖欠工人工資,不顧員工身心健康......
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的過程中,也帶來一系列的企業內部危機。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大型規模的企業轟然倒塌,利潤樂觀的企業員工頻頻跳槽,技術領先的企業半路夭折,管理規范的企業陷入困境的......還有那些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的企業家,那些心理壓抑、輕視生命的企業員工,以及越來越尖銳的雇主與雇員的矛盾......
所有這些都在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利潤最大化絕不是經營的根本目標。一味地追求利潤最大化,帶來的將是企業的消亡,以及對社會的貽害無窮。現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就曾說,企業的最終目標是成為社會的有效部分,為社會提供產品和價值,而不是單純地追求利潤。
二、一種全新的企業模式--社會企業
除了利潤之外,企業應該有更高的追求和目標。我們欣喜地看到,有很多企業以及企業家已經在踐行著這一理念,為了利潤之外的目標而付出不懈的努力。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大的里氏8級強震。這次的地震給全國人民造成了極大的傷痛,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作為國民經濟細胞的企業紛紛慷慨解囊,捐資獻物,還有眾多的企業家也紛紛伸出援手,讓我們看看以下的數據。
中國飲料企業灌裝王老吉單筆捐款1億元,中國建設銀行捐款6473萬,中國銀行6400萬,金都集團1500萬,碧桂園1300萬,廣汽集團2103萬......港澳臺企業中,臺塑集團捐款1個億,臺灣長榮7000萬,潤泰集團5500萬......外資企業中,三星集團捐款3000萬,益海嘉里2000萬,印度尼西亞金光2000萬......再看看那些出資捐款的企業家,李嘉誠以基金會的名義共認捐1億3000萬,邵逸夫捐款1億元,黃志源2100萬,段永平2000萬,朱樹豪1900萬......
試問,如果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根本目標,那么企業和企業家為何要捐款?捐款是沒有任何的利潤回報,這與利潤最大化顯然是背道而馳的。也許會有這樣的質疑,捐款是為了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最終還是為了追逐利益。但是在這次捐款中,有很多中小企業甚至捐出了近一半資產,很多個人捐款不留姓名,這些捐贈絕對不是為了利潤。
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快速興起了一種全新的企業模式--社會企業。社會企業不同于傳統的企業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兼顧了社會利益與經濟利益,其核心是創造社會價值。社會企業依然采用市場機制,自主運行,但是追求利潤不是這類企業的主要目的,甚至對于有些社會企業來說,追求利潤根本就是不目的,而只是一種維持自身運作的手段。鄭衛寧先生在深圳創建的殘友集團(深圳市殘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典范。
鄭衛寧先生于1999年在自己家中創建了殘友集團。從五名殘障人士、一臺計算機的打字復印小作坊,不依靠任何外來資金援助,自我運營發展,至2009年成為包括一家慈善基金會、四家非營利機構、十五家高科技福利企業、近千名殘疾人集中穩定就業的大規模集團機構。
殘友集團奉行"積極執著,創造價值"的口號,以積極開拓的精神力量,執著于堅定的信念與夢想,創造于自己、于他人、于集體、于伙伴、于社會、于歷史持續增長的良好價值。
對于殘友集團來說,利潤最大化絕對不是其目標,如果有人還對此持懷疑態度,那么當其創始人、董事長鄭衛寧宣布去世之后捐贈其全部財產以回饋社會時,這些質疑就全被打破。殘友集團是一個以幫助殘疾人實現自我價值和創造社會價值的企業,追求利潤絕不是其最終目的。
類似的企業還有很多,他們不是以追求利潤為最終目的,卻發展得更加穩健。
三、企業根本目標是追求幸福最大化
利潤最大化不是企業的根本目標,那么企業的根本目標是什么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了解企業的四大責任。我認為,企業四大責任是:為員工創造幸福,為客戶創造價值,為股東創造回報,為社會創造福祉。細細分析,這四大責任歸根到底還是為了兩個字,那就是幸福。幸福是人們追求的起點,同時也是人們追求的終點。員工是為幸福而工作的,企業是因滿足員工幸福感而存在的。所以,企業的根本目標應該是追求幸福最大化,而不是利潤最大化。利潤最大化是幸福最大化的物質基礎,幸福最大化是利潤最大化的根本保障。兩者相輔相成,對立統一。
關于這個理念,韓國SK集團就非常明確。SK集團是韓國第三大企業,主要以能源化工、信息通信為兩大主力產業,在韓國石油化工和移動通信兩大領域排行第一。它的經營理念是"幸福最大化",而不是"贏利最大化"。讓員工在工作的過程中擁有幸福感,感受快樂,獲得成長,并對未來充滿希望。SK集團秉承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財富,在經營過程中十分重視員工的個人發展。在他們的辦公區,到處都有籃球場、高爾夫球場、健身房等人性化的設施。集團甚至還專門雇人幫員工停車,不但使員工節約了時間,還得到了尊敬,心情愉悅。SK集團特有的"幸福文化"吸引了眾多優秀人才的加盟。
企業的幸福最大化有很多內涵,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不斷滿足員工(包括老板)的幸福需要。當員工關于幸福的需要得到滿足之時,他們就能在工作中感受到無窮的快樂,并不斷尋求自身的成長,同時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員工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員工獲得了幸福最大化帶動的將是為客戶帶來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為股東創造高額的回報,為社會創造最大的福祉。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也會很順利地創造利潤,實現幸福最大化與利潤最大化的統一。
需要提醒的是,要真正實現企業的幸福最大化,并不是一件易事,只是依靠喊口號是斷然不行的。企業要真正實現幸福最大化,必須全力著手幸福企業的建設,從企業的愿景、企業經營的哲學、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等入手,轉變企業的核心經營理念和管理理念。當然,最重要的是,企業應該進行建設幸福企業的五項修煉,即快樂工作,共同富裕,共同發展,受人尊敬和健康長壽,全方位地把企業打造成一個員工滿意、客戶滿意、股東滿意、社會滿意的幸福企業。
商海沉浮,即使企業面臨困境,我都希望企業家們能時刻銘記我們為什么而出發--不是為利潤,而是為幸福。只要企業能夠時刻以追求幸福最大化為根本目標,就一定可以克服困難,走出逆境,踏上永續經營的道路,建成一個健康長壽的幸福企業。
新聞素材來源:中國新聞采編網
推薦閱讀
盧俊卿 近些年,員工頻繁跳槽、甚至跳樓自殺或者過勞死等新聞,頻頻見諸報端,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中國企業的幸福危機常引發我對企業管理模式的深深思考。我認為,導致中國企業陷入幸福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常常>>>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20424/5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