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活動由上海大學新聞理論研究中心、上海大學文學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上海師大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應深圳特區報綜藝副刊部之約而舉辦。討論主題為“微媒體時代文學的命運與前景”。這是一個跨學科的話題。當然“微媒體”一詞是我自創的,因為,微博這種新的媒體形式盛行以后,又接連出現微電影、微視頻、微小說……媒體呈現“微”化甚至碎片化的趨勢,而這種“微媒體”直接形成的接受習慣就是“微閱讀”,被各種新媒體包圍著的受眾幾乎被淹沒在碎片化的閱讀之中。文學的閱讀尤其是深度性的閱讀受到巨大沖擊。這樣的微閱讀養育起來的一代人,精神上還能夠有多么強大呢?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另外,我也曾經強調說過,人必須保持與現實的東西尤其是自然的世界發生關系,一旦將身心都依賴于機器,就一定會在心靈上產生空洞。這是非常危險的。
今天到場的除了諸位著名的評論家、教授外,還有幾位作家,希望大家就這個問題踴躍發言。
1
微媒體時代的微閱讀與經典閱讀
楊劍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博導):這個話題挺有意義,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進入讀圖時代開始,文字閱讀逐漸弱化萎縮,然后發展到現在的微閱讀,人們的閱讀方式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讀圖時代人們通過讀圖追求信息接受的圖像化愉悅性,微閱讀時代人們追求信息的精短與信息量的巨大,這種變化也反映了我們社會發展文化生態的變化。20世紀九十年代人們就深感憂慮,進入商品社會文學被邊緣化了、文學閱讀被邊緣化了,文學批評更被邊緣化了。我們反觀文學發展的歷史,我認為當年梁啟超提出“新民說”,他將文學提高到一個啟蒙民眾的高度,在當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后來,隨著中國社會救亡圖存的歷史重任,文學逐漸被抬高到脫離其本質的地位,將政治的、教育的、文化的、歷史的等等重任都承載在文學身上,而忽略了文學本身的娛樂的、消閑的作用,文學被邊緣化從某種角度說,是讓文學回歸其最初的娛樂、消閑的本位,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年代,文學的邊緣化是正常的。
郝雨先生提出的微媒體與微閱讀很有價值,比如手機短信、段子文學再加上微博的發展,這都是微閱讀的表現。在這種背景下該如何看待微閱讀呢?這其實也反映了我們當下社會節奏的變化以及當代人閱讀與寫作方式的變化,這種改變有某種社會性意義。
當然,微閱讀時代也存在著如郝雨先生提到的種種現實問題,那微閱讀與傳統閱讀是什么關系,傳統閱讀還要不要,尤其是對下一代受眾而言,如何處理讀圖、微閱讀與經典閱讀的關系,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就經典文學而言,它們經歷過這么多年代的淘洗,肯定有其價值,所以我認為在微閱讀時代,我們仍然要強調經典的閱讀、非淺閱讀的深閱讀。這在今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的中學生、大學生人手一部IPAD,然后漸漸遠離書本遠離經典文學,那么我們這個民族前途也是令人擔憂的。因此當下提倡經典閱讀、提倡大學生閱讀經典作品很有必要。當然這應與以前的文學教育有所不同,以前我們簡單化地從教育的角度,讓學生被動地接受一些正面的影響,現在則是讓其接受經典作品中的文化傳統、人文精神,并且應該倡導寓教于樂。另外應該注重對于青年人文學作品欣賞與批評能力的培養。現在由于網絡的發展,知識的積累已經不是問題,重要的是能力的培養,所以在引導他們不沉溺于微閱讀而能提高這方面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2
如何看待文學的微媒體化時代
葛紅兵(上海大學文學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第一個就是在2002年時我在《文學報》寫過一篇文章并為當年《中國文學發展報告》收錄,題目叫做《拇指文化與拇指文學》,那時候主要著眼是短信文學和短信小說,特別是段子文學。去年我又參加了《文學報》和中國電信的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文學報》有一個微小說?ㄟ^中國電信發布銷售。今年上半年我參加了上海戲劇學院舉辦的微電影討論會。另外,最近上海作協跟我們創意寫作中心聯合舉辦創意小說大賽,這里的創意小說講究微、短、新。這幾件事情都讓我感到微媒體越來越強大,就我而言,早期我曾經是一個博客愛好者,點擊率累計達到一千多萬,后來在微博公司的游說下開了微博,我現在不怎么寫博客了,反而是常常寫微博,粉絲已經有二百多萬了。
作為一個媒介主義者我認為一種媒介開始式微的時候,其相應的文學形式也會沒落。例如口語傳播時代的說書文學,現在只能是受保護的份了。然后就是紙媒的發展,當然現在洶涌的網絡媒介正在取得霸主地位。這是有根據的,我們中心每年都發表文學閱讀報告,發現現在80%的閱讀都是網絡閱讀。國家在花大價錢發展鄉村、社區書屋,但是少有人問津,就是因為網絡閱讀已經占據了絕大部分份額的緣故。現在微媒體對人們閱讀改變很大,就我而言,開通微博后長篇博客我都不怎么愿意寫了。
另外,文學漸漸不再是一種最終的消費形態,而是一種終極產品的前產品。例如,很多文學通過影視化來產生重大影響,《甄嬛傳》就是一個例子。作為網絡小說的時候,影響力沒這么大,然而拍成電視劇后卻創造了中國電視劇的收視紀錄。還有就是,文學正在成為參與性的活動,現在真正讀紙媒的人都是文學工作者和文學愛好者,都是業余作者。
再有就是文學正在成為一種即興的活動,就是一種即時性的活動,就是說有空就讀,不在整塊的時間讀書了,你像大家在上班等車、坐地鐵等時間讀書就是個例子。
近來,我們曾邀請了一名德國漢堡大學教授參加我們的活動,他提出九十年代后德國提出的“文化為所有人”和“文化由所有人”的說法。因為德國很重視文化,而且強調自己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民族國家而是文化國家。“文化為所有人”強調的是不是精英文化,而“文化由所有人”強調所有人都參與文化的創造,才能促進文化最終為所有人造福。特別是在進入大眾傳播時代以來,這種觀念更是占據主導,因此歐洲國家都在積極介入大眾傳媒和大眾文化創意產業。例如,德國在這方面正在努力追趕英法,力求脫掉歐洲制造業中心的帽子而成為歐洲的“大腦”。就我國而言,微媒體對我國文化民主和文化福利肯定有很大促進作用,利于大眾文學創作更方便、閱讀更方便,同時也是對我國目前文學的精英化創作以有力補充。
推薦閱讀
記者今天從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獲悉,3月以來,杭州公安機關共受理各類涉稅犯罪案件165起,涉案總價值逾24.9億元,稅款3.5億元;破案155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44人,收繳各類假發票4萬余份,挽回損失近6000萬元。 杭州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微閱讀泛濫沖擊文學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20711/75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