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中國新聞有兩大的主題:一個是何時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另一個是中國何時能主辦奧運會。1993年中國申奧失敗,1995年中國申請加入世貿組織。經過漫長等待,兩個目標先后在2001年實現。十年時間過去,中國舉辦了被奧委會主席羅格稱為“真正無與倫比”的奧運會,中國也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可是世貿入了,奧運辦了,中國卻好像沒有目標了。四年前那51塊金牌已讓我們成為金牌榜第一的國家,中國參加奧運會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對媒體而言,則是我們應該怎樣報道奧運?
每一屆的奧運會都將吸引全世界數以億計的目光,人們關注的不僅是奧運火炬點燃的那一瞬間,更是通過奧運開幕式的演出領悟奧運會主辦國呈現出的本國文化。在這樣萬眾矚目的場合,提前爆料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四年前韓國SBS電視臺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將彩排內容在自家電視臺播出,引發國人罵聲一片。可四年后,中國某網絡門戶也放出了自家錄制的奧運會開幕式彩排視頻,卻有不少人爭論說這樣做的合理性。盡管奧運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強”,但是奧運會上搶跑是違規的,這么明顯的道理本無需一再重復,卻在媒體搶奪公眾眼球的戰斗中成為率先突破的底線。
奧運會新聞到底要報什么?我們先看看奧運會規模,參加本屆倫敦奧運會的中國代表團共計621人,其中運動員396人,那我們有多少記者?來自中國的非注冊記者就達到了600人之多,再想想注冊到一線采訪的記者,一句話:我們最不缺的就是人。
我們缺的是專業的體育報道以及通過奧運會傳遞出奧運精神的優質內容。對奧運會這樣的大型體育賽事報道首先拼的是扎實的新聞準備,拼的是比賽地點采訪人員與支援團隊之間的完善配合,拼的是前后方新聞協調能力。記者作為一個職業,職業專業性要求記者不能提出“奪冠后心情如何?”這樣毫無技術含量的問題,如果跋涉千里翻來覆去卻只有一句“心情如何”,那么與其說記者在采訪,不如說記者是做公費旅游,是對工作的失職。
如果說這樣的報道突出的是“專業”二字的話,那么傳遞奧運精神則應該是超越金牌導向報道的更高要求。國際奧委會《奧林匹克憲章》“奧林匹克主義的原則”條款這樣寫道:“每一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并體現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
以此為原則,更多的新聞從業者要將目光移向金牌之外的故事。想想看中國體育這些年的風風雨雨,往大了說需要反思現行的舉國體制是否能確保每個國人都擁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往小了說,體育記者也要將目光投向競技場之外的運動員。當比賽結束后,運動員們是如何與倫敦這座城市接觸,他們去了哪里,他們也會被親朋好友所托購買奶粉回國嗎?這并不是如狗仔般追蹤運動員生活,而是為公眾呈現運動員的普通生活,所有這些報道都是為激發普通公眾從事體育運動的欲望,讓人們體會到體育運動的快樂,而不是以金牌為風向標去追星,因為那樣的運動是明星式的,與公眾無關的。
希望等到本屆奧運會閉幕時,我們開始回憶本屆奧運會報道時,不會發現這么一場奧運報道的硝煙過后,新聞故事依舊一片狼藉,一無改觀。
推薦閱讀
速途網訊 近日新浪推出的奧運競猜產品,從頁面布局,到版式設計,都與騰訊歐洲杯就上線的競猜產品極其相似。有網友指出,新浪套用了騰訊的競猜產品。 騰訊奧運競猜 新浪奧運競猜 從時間軸的設置,到左側的競猜匯總,>>>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奧運新聞戰不能喪失原則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20730/78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