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認為,他們有付費習慣并非不可思議。小時候買一個正版的游戲要花幾十到幾百元,“但是現在你玩兒手機,iPhone上面一個游戲撐死了12塊錢,絕大多數都是6塊,就跟小時候去中關村買盜版盤這種感覺是一樣的,所以在價格上還能接受”。
“我們在網上要付費體驗一個產品的話,會覺得很奇怪。會想,我為什么要花這個錢呢?”34歲的紀中展微胖,是一個“00后”男孩的父親。2004年他成立新鮮傳媒,一直在做的業務是校園營銷的咨詢。他說:“除了騰訊QQ,90后是中國移動動感地帶早期利潤的最大貢獻者,它們一開始就培養了90后的付費習慣。”
紀中展和一幫朋友聊到過一個現象,大凡看到哪兩家公司罵仗,自己就會想“這兩個家伙又開始炒作了”,接著會來一個評論“都不是好人”。但90后不會關心媒體怎么說、誰在罵,誰罵贏了。“他們看誰的用戶體驗好、誰經常用、誰的產品自己最喜歡。90后樂意為自己喜歡的服務心甘情愿地付費。免費的不一定是他們喜歡的產品。”他說。
紀中展覺得這是一個被中國互聯網大佬、創業者們忽略的群體。今天,我們想到中國互聯網時,第一時間閃現的畫面多是掐架、誰山寨了誰、誰被誰山寨、“燒錢”、五花八門的數據、高深莫測的術語、技術、模式、云,以及各種高談闊論。
“那些只顧打口水仗的公司,很可能會被他們拋棄掉。”紀中展說道。
他們的世界:部落VS多元化
這個群體的人,從小到大都住在小區的高樓里,并且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線下與同齡人的溝通相對匱乏,網絡成為了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人人網則成為了90后在互聯網生存的一個部落。
楊元今年大學畢業。畢業前夕,一款送給學弟學妹作為禮物的APP“我要當學霸”,在從網推出一周下載量便達10萬。
7月19日,人人網給本刊的一份數據顯示,現在人人激活用戶數為1.542億。其中,90后激活用戶約占四成,也就是說,在這個平臺上出現的90后用戶將近4000萬。
此前向我們推薦“我要當學霸”的人叫李杰(化名),他是人人網的產品負責人。他說,如果僅僅是觀察、研究他們在互聯網的行為軌跡,不足以了解這個人群的一些特質。每隔一段時間,負責產品的團隊都會跑到這個人群里去,“去發現他們內心更深層次的東西,他們的興趣是什么?近期和未來的計劃是什么?甚至,說說他們的夢想是什么……”
2008年第一批90后踏進大學后,沈虹開始觀察這個群體,她其后的博士論文也是圍繞著這個人群作為主題。最終,她發現很難用一個普世價值的標簽去概括。后來,他們在推出《90后報告》時一再推敲,最后勉強找來“有個性”這樣的詞匯作為他們的標簽。她覺得這依然是一個不夠完全準確的描述,從每個個體去看,他們的個性都是多元的、具有差異化,不是同一型號的“社會產品”。
歸納起來,這個群體表現出來的一些相對顯性的特征為,追求個性與自由,樂意分享,具有包容心,行動力強,是現實的理想主義者,判斷問題客觀、理性。“(他們)天生就善于協作,創新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對于這些在數字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美國著名新經濟學家和商業策略大師唐.泰普斯科在《數字化成長3.0》一書里如此寫道。而自由、分享、協作、包容、創新等這些特質,或可以被看作是“互聯網精神”在這個群體的鮮明體現。
有豆瓣網友在《數字化成長3.0》一書的書評里寫道:“你會發覺,他們遠遠不是‘垮掉的一代’,他們身上的很多特質代表著未來。”
“我感覺90后都挺幽默的,大家都挺有趣兒,看事情更開朗、更天真。開個玩笑,說一些比較過分的話,大家都能接受。這也體現在大家的包容性上面。”楊元說。沈虹在調查結束后也驚訝于這個標榜個性的群體對主流價值觀的高認可度。
2010年下半年,零點咨詢曾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常州五座城市做過一個有關“90后文化檢測”的調查。當時的樣本量在2000人以上。張軍是零點的業務總裁,他在關于這次調查的一篇文章里的評價:這個群體里的人陽光、自信、勇敢,拒絕虛偽,抵制權威,將會是推動社會走向公平、公正、開放、透明的不可忽視的力量。“自卑落后、厚黑陰謀在他們的內心從未萌芽……我相信陽光、自信的90后的誠信才是真正源自內心的,也相信90后主導的社會將不會再出現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類似事件。”
李杰說,很多剛入校的90后大學生都會參加學校的一些社團,而這些社團通常在人人網上都建有主頁。對于這些參加社團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擴大自己交際圈的便捷平臺。但他說,90后不像他這樣的80后會待在一個相對大的圈子,因為覺得大家都差不多。他們會把圈子劃分得很細,每一個圈子都會有一個明確的指向,“譬如玩游戲的在一起,喜歡動漫的呆在一個圈里,玩滑板的又是另一個小圈子”。
“你可以把90后視為一個群體,有某些共性,但它本身的特征是‘分化’的。像我這樣在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大城市里生活的孩子,跟那些在二三線城市成長起來的90后,其實差別挺大的。但我也不知道他們在想什么,比如說我用人人網和微博,他們可能就會用QQ空間和朋友網。”楊元說。
去年下半年人人網推出了一個類似輕博客的小站項目。“我們想讓有共同精神屬性的人在這個平臺聚合在一起。而這個嘗試效果非常明顯,現在已建立了60萬個小站。”李杰覺得,90后雖然強調自我、個性,但他們有個特點,發現這個社會不只有一種價值觀的時候,會去尊重其它的價值觀,而不是本能地排斥。因此在他看來,小站的意義在于它在內容上的多元性。在這60萬個小站里,用戶劃分了不同的主題,有人專注DIY,有人喜歡旅游、攝影,“甚至還有人,將自行車配件研制的過程發了上來,和用戶一起討論。一個配件的設計,最后其實是一群人定下來的”。
李杰說他們要做的事是,創造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可能,“讓用戶自己去找對的人,找對的內容”。
“除了有很多人會在上面發跟自己心情、生活相關的文字外,照片也發得非常多。它成為了90后這個群體聯系朋友、了解朋友的平臺。”李杰還發現,這個群體對信息、內容有非常大的需求,喜歡去找各類覺得有價值的內容,在網絡上他們很樂意把它們分享出去。“他們很熱衷于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推薦給線下真實的朋友和線上的好友。”為此,作為一家社交網站,人人網想去尋找、建立一層以精神世界為紐帶的新型的關系。
推薦閱讀
記者昨天從中國氣象局獲悉,近日,中國氣象局與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在京簽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能力,共建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綠色通道”。 記者了>>>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可怕的90后:被互聯網公司忽視的一代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20811/80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