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覺得,在社交方面人人網與Facebook有不少共同的地方,譬如偏向于真實的關系,跟身邊的朋友分享各類信息等等,但他覺得在中國做社交網站比美國要難得多。“國外畢竟不用面對騰訊QQ這樣大的網站的挑戰對吧?”結合不同的環境,李杰說人人網在尋找與同行的差異:“比如說,我們在社會化內容領域也許會做得不一樣點。”
人人網提供給本刊的7月6日的UGC 類型(用戶生成內容)數據顯示,他們最活躍的類目為“狀態”,當天有151萬余人發表了324萬余條狀態;其次是323萬條各種內容的分享,用戶數為127萬余人。
蘑菇街CEO陳琪覺得,過去的互聯網都是基于男性的理性邏輯,開發出了一堆偏工具性的產品,傾向于大規模搜集用戶數據,套用某種數學模型把一個產品表現出來。但面對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N世代”的出現(即伴隨互聯網、數字化成長起來的年青人),“未來的互聯網(產品)未必如此,可能會更趨向于一些非常細微的情感、直覺、想象力的用戶體驗。它還是會用原來那套計算機的科學辦法去解決問題,但在做產品的思路上,很可能會與原先不一樣了”。
吳欣鴻最初推出火星文轉換器時沒有做任何推廣,全憑90后這些用戶的口口相傳,卻帶來了讓他感到特別意外的用戶量。這種樂于口碑傳播和分享的效應,陳琪也看到并感知到了它的威力。
“如果能抓住某個點,精準切入,哪怕在前期只覆蓋了(數量)不怎么大的一群人,以后都可能成為很主流、很大的一個產品。”陳琪對《創業邦》說,早期的互聯網公司都在遵循一個規模經濟的邏輯,用一種大統一的方式去解決用戶的需求,“可無論是90后還是80后,人和人之間,一代人和另一代人的需求都存在差異。慢慢地,肯定會被那種更加個性、精準、垂直于某一個人群的需求、服務替代掉一部分”。
尚丹的丈夫是北京某高校的法語老師,這使得她有更多和這個群體接觸的機會。在她看來,像她這樣的80后,小時候總會被老師、父母灌輸一些正統的思想,能接觸到的也是很單一的媒體。“越是單一,就越可能跟著它的想法走。假如你能接觸到20、30家媒體,很可能會培養出你的判斷能力。”從小就接觸互聯網的90后,面對海量的信息“變得很有主見、特別有思想”。并且,他們的父母有些出生于60年代末,有些是70后,受過系統的教育,培養孩子的理念很可能也和過去不一樣。尚丹說:“(他們)會鼓勵孩子,你要有自己的想法,你的想法很重要。在我的了解里,90后幾乎不會去看《新聞聯播》。”
“做小站,是我們社會化內容領域的第一個嘗試。互聯網發展的時間短,過去很少談用戶研究。我相信這個行業,也許會去學習類似傳統工業設計的思路去做產品,它會給互聯網更多提醒。”李杰說。
大佬們做不了的事情
楊元稱“我要當學霸”是“閑著沒事做出來的”。這款APP發布后,“根本沒用什么推廣,它就自發地火起來了”。這就像吳欣鴻當年推出火星文轉換器一樣,讓他感到很意外。楊元說,在校的90后都很依賴手機,他們自己也會覺得耽誤學習。這就激起了很多人希望自己有節制地去玩手機的迫切需求。
18歲的徐德塵是在聊網的聯合創始人,他覺得所有的創新都是為人服務。
用戶下載了“我要當學霸”后,在人人網上設定學習時間,整部手機便進入了鎖屏狀態,任何實體按鍵都不能使其退出。如果動用按鍵,它的提示也很有趣,譬如“不要摸我嘛,人家會害羞的”、“親,要好好學習不要玩手機嘛”。如果要放棄學習,只能在人人網上操作。為此它會彈出警告窗“親,好好考慮啊,放棄學習就要接受鄙視哦”、“對不住大家,我又在學習的時候玩手機了,麻煩看見的每人回復一句‘你這貨永遠成不了學霸’,跪謝!”等提示語——而這些狀態,會在用戶的人人網的主頁上同步發布出來,并可能有人為此回復,“鄙視”這種半途而廢的行為。
楊元有幾個在新加坡念書的同學,他們都用Facebook。因此他在考慮接受同學們的建議,推出一個針對新加坡或海外華人市場的版本。對于“我要當學霸”的“走紅”,楊元很平靜:“滿足的無非是這個人群的某些基本需求。”他與吳欣鴻都有一個很鮮明的、共同的感受:90后這個群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包容性特別好。“比如說,我做的APP不是特別好,可能有一些粗糙,但是他知道這是一個學生做的(難免有不專業的地方),特別能接受這個東西,不會吐槽,也不會惡語相向。”
他說:“我感覺90后正能量其實挺多的。(他們)更敢于嘗試、踐行自己的夢想。”尚丹也說過類似的觀點,她有一個深刻的印象:“他們想做一件什么事情的時候,就會想辦法去做,他們不會在意你說什么。”
與楊元同城的徐德塵已在北京十一學校休學一年。2012年夏天,在他的同窗忙著高考、出國的時候,他則忙著和投資人見面。這個留著山羊須、18歲的年輕人是在聊網的聯合創始人。
去年,徐德塵念高三。當時家里打算把他送去國外念大學,但他義無反顧,選擇了休學創業。他和朋友一起創辦的這家在線學習英語口語的網站“在聊”,已經在今年6月初正式上線。
在聊網上的英語老師基本上是來自美國各名校的大學生。經過網站的審核,他們的個人信息、擅長聊的話題等類目便展示在這個平臺上。這個網站希望并幫助用戶在這里找到價值觀相同或趣味相投的老師,然后支付一定的費用,以交流感興趣的話題的方式學習英語口語,網站則會從中收取一定的傭金。
一年前,徐德塵認識了在聊網創始人張林軒。張大徐2歲,2011年在十一學校頭次見到徐德塵時,他說他打算創業。兩人很聊得來。徐德塵剛進入高中時本來就有創業的念頭。他覺得張林軒的項目好,就放棄了出國的念頭,休學和張林軒及團隊一起推進在聊網的項目進度。
這個10個人的團隊,平均年齡19歲。在北京五道口的華清嘉園,他們租了一套280平米復式結構的房子用作辦公場。這里也是10個人的住所、“食堂”與附近高校學生團體舉辦沙龍的場所。
在五道口一家四川菜餐館,徐德塵介紹我們認識了李聞天。李聞天和徐同年,今年畢業于北京西城外國語學校。高考前,他和8個同學推出了一個定位做校園周邊產品的網站“拖堂網”,目前正處在改版的階段。李聞天說,這個網站只是為了起到宣傳自己產品的目的,以后也會豐富網站的內容,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而業務主要在線下進行。
推薦閱讀
記者昨天從中國氣象局獲悉,近日,中國氣象局與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在京簽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能力,共建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綠色通道”。 記者了>>>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可怕的90后:被互聯網公司忽視的一代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20811/80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