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的原版——荷蘭《The Voice》在給中方的產品說明書上花了二十多頁強調了“聲音是節目唯一的要素”。臺上沒有精致的妝容、沒有華麗的臺服,所有的一切只與聲音有關。
困難重重
如今,《中國好聲音》又猶如當年的《超級女聲》那樣,掀起了新一輪音樂類節目的廝殺。遼寧衛視的《激情唱響》、山東衛視的《天籟之聲》、深圳衛視的《清唱團》,以及云南衛視的《完美聲音》和青海衛視的《花兒朵朵》,都在這輪廝殺中角逐。但目前依然是《中國好聲音》領跑著。
從早年火爆的《超級女聲》,到去年大熱的《中國達人秀》,以及今天的《中國好聲音》,這些大紅大紫的節目無不模仿或引入版權自國外的節目。中國自己的節目怎么了?
雷蔚真指出問題的所在:“中國文化創意創新能力整體上是比較匱乏的,沒有幾個特別合格的人才。”
“原創節目需要有土壤,豐富多元的文化和自由奔放的心靈,但我們沒有這樣的土壤和基礎,”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陸曄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分析,“當然還需要完全開放的文化創意市場。”
而在尹鴻眼里本土不光缺乏創意,創意轉變為節目形態需要一系列的檢測、實驗和開發,需要有專業的工藝流程來支撐它,中國需要具備專業模式的公司才可以,但現在少有人來做。
面對這樣的局面,《中國好聲音》節目宣傳總監陸偉覺得眼下中國的節目制作最需要的就是學習,向國外成功的經驗學習,《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的誕生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
“我們的電視產業和國外的差距很大,我們的發展時間短,現在最重要的就是通過學習縮短差距,通過達人秀的打造我們學習了制作真人秀節目的經驗和團隊分工,我們只花了一年的時間就掌握了。”陸偉對本報記者說。
成功不是必然
從已經取得的成績來看,買進國外的版權,學習國外成功節目的經驗,似乎是本土娛樂節目能走向成功的一個模式。但成功不是必然。
各個國家購買電視節目版權也有失敗的案例。讓雷蔚真印象深刻的是日本花了幾百萬購買了美國火爆的真人秀節目——《生存者》,最后卻在日本銷聲匿跡。歸結原因雷蔚真認為節目赤裸裸的你死我活不符合東方文化。這正如尹鴻教授所說:“最主要的是我們要選適合自己的模式。”
在談到如何讓節目出挑時,陸偉亦談到:“所有的東西都要符合主流人群的情感與審美,因此節目的價值觀很重要,它決定了整個節目的氣質。”
當然在這個基礎上引入的模式還需要經過本土化、適應性的改造。“和電影的跨國界不同,電視的本土化是立身之本,再弱小的國家其電視產業都能把本國的觀眾給占領,就是因為它的本土化,所以引入的模式還要進行一些改變和創新使其和本土文化更加接近,我們在購買模式時要注意這一點。”雷蔚真強調。
此外,雷蔚真補充:“在復制過程中還需要人才和市場機制的匹配,《中國好聲音》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要做一個名牌欄目就要不惜成本去做,這個觀念也是市場觀念的育成。用好的人才和配備把節目做到一定的質量,利潤也會超倍地回報你。”
但一檔好的節目如何能走得長遠?尹鴻的一番話意味深長:“所有的都取決于供求關系的變化,一旦出現大量的模仿時節目就走不了太遠,因為供給過多。在中國所有的節目形態都是如此。”
推薦閱讀
前言:眾所周知,職業化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安徽航信學堂將職業化專題培訓作為2012年重點培訓課程,對公司全體學員進行職業化教育。作為學員的我們,不僅要珍惜學堂安排的學習機會,還要主動去搜集>>>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好聲音》生意經:商家逐利短暫搭車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20817/81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