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購網專欄 作者:信海光)除了經濟利益,旅游還有兩大功用,一是提升國民的幸福感;二是提升國民對城市、國家和自然的熱愛,增加公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高門票卻起著相反的作用,隔絕國民與國土的親近,凝聚的是怨氣和罵聲。
作為一項惠民措施,黃金周前發改委公布80旅游景點降價目錄,結果卻惹來輿論一片指責,網民稱其不真誠,降價者都是些冷門景點,是“打折促銷”。旅游愛好者發現,降價名單中沒有一家群眾喜愛的5A級熱門景區,很令人失望。
惠民舉措并未真正惠民,其原因可能是發改委對推動降價本身不真誠,但更有可能是發改委本來就對旅游景點定價缺乏足夠的掌控力,由于本身沒有降價意愿,地方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接到發改委的指令后,拿幾家冷門景點出來做做樣子,反正這些景點平時去的人不多,這一被發改委向全國廣而告之的“打折促銷”說不定比平時還能多賺些。
兩個背景事實不能忽略,一是發改委宣布降價消息后,盡管只是冷門景區,但卻立刻在證券市場予旅游股以重創,中國股市餐飲旅游板塊29只個股就有24只逆市下跌,其中麗江旅游、中青旅、黃山旅游等甚至大跌暴跌;二是,就在國家發改委宣布門票降價的同一時間段,一些地方發改委反而上調了不少熱門景區的門票價格,如峨眉山、瘦西湖等。
漲價一片罵聲,降價被冷嘲熱諷,還在地方上遭遇逆流,發改委的工作確實難做,但這卻反映出一個真相:中國旅游業已經被門票所綁架,到了必須改革的地步。
按照正常情況,一國或一地的旅游業絕不應是以門票為中心,它還包括很多文化、娛樂、餐飲、購物、住宿等諸多重要元素,但種種現實卻表明,在中國,門票卻居然成了糾結旅游業利益與矛盾的核心,以至民怨紛紛,以至剛有價格調控信號被釋放,就股價大跌。
中國旅游業為什么會形成這種對門票業務高度依賴,單一的盈利模式?說白了就兩點原因:簡單、暴利。把地方獨有的歷史、人文景觀圈起來,坐地收取門票錢,還有比這更簡單的嗎?與之相較,把文化娛樂餐飲住宿購物等服務搞好,可要復雜的多;至于暴利則更好解釋,圈占自然景點,本來就相當于壟斷經營,是最容易攫取暴利的途徑,而蜂擁的人群和高昂的票價以及旅游上市公司高達70~80%的利潤率,也從事實上證明了這一點。
在國外,一張景點門票錢在國民月收入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超過1‰,而在中國,則普遍高達幾十分之一,景點門票支出則是超過交通、住宿、購物的國內游客的第一大旅游支出。
旅游業被門票綁架,百弊而無一利。因為這意味著,旅游企業想要提高利潤率,就必須主要從門票上下功夫,由此淪入逢節必漲的怪圈,至于建園中園收取門票,圈占名山大川等沖動也都源于此,這實際上等于把中國旅游業限制在低層次競爭出不來。
而在旅游業之外,對社會的傷害則更大,除了經濟利益,旅游還有兩大功用,一是提升國民的幸福感;二是提升國民對城市、國家和自然的熱愛,增加公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高門票卻起著相反的作用,隔絕國民與國土的親近,凝聚的是怨氣和罵聲。
事實上,從世界各地旅游景區門票的定價上,可清晰地顯示出門票價格與社會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成反比的發展曲線,越是現代文明的社會,越是熱衷于通過低定價、優惠、免費等多種形式鼓勵國民進入旅游者行列,旅游不但是國民的一種天然權利,同時也一種社會福利,而且還能增加公民對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熱愛旅游的公民多半更熱愛這個國家與世界。
不能不說,中國旅游業這種畸形市場的形成,發改委等有關管理部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按道理,門票價格也屬于市場價格之一種,應由市場以價格規律自行調節,但現在人們面對的卻是一個畸形的、近乎壟斷的、機制不健全的市場,這就需要引入恰當的政府干預。但之前發改委等部門表現的實在太軟弱了,比如也有限制門票價格三年才能一調這類措施,但事實證明,這種軟弱的措施最終迎來的是景點票價以三年為周期的集體報復性上漲。
對付壟斷和暴利,和風細雨不會有用,高額門票帶來的快錢收入已使景區和地方政府對之有上癮般的依賴,僅靠一紙通知也完不成與虎謀皮的任務,在市場失靈、公益受損的領域,更需要政府之手大力介入,需要雷霆手段。顯然,一紙包含80個二線景點的降價通告,還是過于溫柔了。
當然,雷霆手段也不應是發改委的最終目的,要終結旅游門票市場亂象,行政手段只能用于一時,最終還是要建立一個良性秩序,價格透明、成本公開,漲要有道,降也要有規則可循,
據稱,發改委近期還要公布第二批約100家游覽參觀點門票的降價安排,我們期待這第二批降價名單中,能有真正的熱門景點出現。
推薦閱讀
由于長期以來長版權價格始終高居不下,視頻企業將大部分精力致力于版權采購、自制內容的籌備,卻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對于用戶體驗的經營;與此同時,用戶對于觀看體驗的需求則水漲船高。在業內人士看來,坐擁豐富片源的>>>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旅游業就剩一張門票了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20929/87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