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不斷發展,信息傳輸速度更加迅捷,能讓我們在最快的時間里能夠分享到最新的信息,但也給網絡維權帶來了困難,網絡知識產權保護困境亟待改善。
網絡知識產權維權現狀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傳統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網絡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如今傳統知識產權的無形性,專有性,地域性,時間性等特點在網絡環境中基本已經都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網絡環境下的作品數字化,公開公共化,無國界化等新的特征。
傳播媒介的改變加大了知識產權維權難度。傳播形式發生很大變化,專利查詢(http://patent.k8008.com/)速度更加迅捷,信息的傳播逐漸從傳統形式(主要是紙介的形式,還包括錄音、錄像等形式)轉換為網絡形式,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作品的權利人以及傳統形式的鄰接權人與網絡形式的傳播者之間的權利沖突乃至糾紛。
網絡知識產權保護情況亟待改善
互聯網作為第四媒體,其功能之強大是其他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因此,網絡知識產權侵權的危害要比傳統的侵權行為要大的多。首先,計算機網絡的全球性和信息傳輸的快速性決定了網絡侵權影響的范圍之廣,速度之快。在網絡環境下,一條侵權言論可以在幾秒鐘之內就能傳遍全世界每一個角落,其不良影響也會隨之遍布全世界。其次,網絡侵權責任的界定困難。最后,由于網站內容容易被更改和刪除,因此涉及網絡侵權的案件在審理過程中取證非常困難。
我國目前的網絡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尚未完善,雖然已經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來約束網民的行為,但由于法律的滯后性和保守性,立法還遠遠不能適應網絡技術的發展速度。科技服務機構總結出:網絡侵權行為具有涉及地域廣,證據易刪除、難保留,侵權數量大、隱蔽性強等諸多特點,這些問題的解決都依賴于網絡技術的發展。而且對于網絡技術的立法,還面臨著確認難,取證難,侵權責任分擔復雜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難題。
網絡社會是一個相對非常自由的空間,既沒有中心,也沒有明確的國界和地區的界限,人們受到的時間空間的束縛縮小。我國也在把握時機,立足本國國情并努力與國際接軌,尋求一條有效的解決途。
11月11日在十八大新聞中心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在接受采訪時說:"網絡也適用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不是政府下發一個文件,就變成合法的了。而網絡作品保護有其特殊性,一種是開放的,不主張知識產權,希望上傳分享;還有一種是主張知識產權的。未來可能會對這兩種情況有所區分。"
推薦閱讀
復蘇乏力元器件行業受困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國際需求持續低迷讓國內的電子元器件產業受到拖累。據權威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我國電子元件行業實現銷售產值9261億元,增長7.3%。半導體分>>>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立足國情,尋求網絡知識產權保護新道路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21112/88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