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處于破產邊緣的溫州民企為求保全,暗修資產轉移、剝離通道;取證難考驗著銀行、法院的監管、執法智慧
一家溫州企業破產重組,債權人發現,這名企業主名下的車輛只有一輛桑塔納。
這是資產剝離、轉移“暗度陳倉”的又一現實案例。多名企業和法律界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溫州,為逃避債務同時“保留實力”以求東山再起,一些徘徊在破產懸崖邊的企業都會采用類似的騰挪術。
這令陷入低谷的信用體系建設雪上加霜,亦增加了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的危險系數。“隱秘逃債術”取證難度大,考驗著銀行“盡職調查”(比如貸款用途方面)、法院監管執行的智慧。
手法
度過民間借貸危機之后的溫州,企業蹣跚復蘇。
溫州服裝商會會長鄭晨愛22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證實,有一些企業還本付息已經很困難,因此通過轉移資金或資產,變相逃避債務和法律責任。
這樣做等于把風險轉嫁給了銀行和民間放貸方。
來自浙江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律師高松(化名)說,他在所里負責資產處置案件,發現溫州一些企業頻繁出現剝離資產、逃避債務的舉動。
比如一家企業出讓其投資的一個價值一億元的項目抵債,盡管項目已經增值,但該企業通過各種手法、各種關系做低評估值,出具數據為7000萬元,再以合理價格(一般為70%)4900萬元抵債給債權人。高松分析,不排除企業與個別債權人達成私下協議,后者以“雙簧”方式確保企業主的利益最大化。
也就是說,上述一億元的項目并沒有按照正常的清算程度償債,而是以“貶值”的方式“托管”在個別債權人那里。
另一個保全資產的案例是,A企業與合伙人在外投資項目,A企業資金周轉不靈,于是設計了一套秘密抽回投資款的連環套:合伙人向“關系人”C借款,對價償還其項目公司的股權,而這些股權又是受讓自A企業,轉讓款正是從C這里借來的。這樣可以制造A企業在外投資損失的假象,實際則抽回了投資款。
更為隱秘的是,一些企業利用監管漏洞,轉移資產和逃避債務。
一家企業2011年下半年發生債務危機,去年下半年才申請破產重整,其間一年時間在進行資產處置。高松透露,如今相關機構查詢后獲悉,該企業主個人資產只有一輛桑塔納轎車,而之前傳聞說他在美國、上海等地有多處房產。此時,債權人已無證可循。“如果在他名下,個人資產處置會好很多,但在其他人名下就不好處置。”
“通過關系人代持資產,成為剝離資產的主要渠道。”高松說,這些企業“脫殼”或為減輕企業財務成本,或為逃避非法吸存乃至集資詐騙的有關刑事責任,或為個人將來的東山再起預存足夠資本。
高松說,他處置完一個涉及企業資產的案子后,有知情人私下告訴他,事先合伙人就已幫助該企業主在外預留了一塊很大資產。
從法理上說,債權人擁有自我保護的手段,就是行使撤銷權。所謂破產撤銷權是指破產人在破產宣告前的臨界期內,實施有害于債權人團體利益的行為,破產管理人有權請求法院撤銷該行為。
比如,《企業破產法》明確了有權請求撤銷的情形,包括以明顯不合理的價格進行交易的、對未到期的債務提前清償的。
這些手法都可能是企業明里還債、暗地逃債的包裝形式。
但高松說,從一些案例來看,撤銷權行使非常難。從企業出現危機到宣布破產,一般都在1年時間以上,大多經歷政府幫扶、銀行續貸、企業互助等過程。很多時候,即便發現了個別清償或資產轉移的行為也已經為時已晚,況且針對個人資產轉移的撤銷請求基本無望,因為絕大部分企業都是有限責任公司。
對于清算時隱匿財產或者在未清償債務前分配公司財產等行為,《公司法》明確,對公司處以財產金額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壓力
高松說,如今如果有哪家企業出現大額資產變動、股權變更等,說明這家企業可能已經陷入困境。但各方都難以證實,此項交易背后是否存在惡意行為,因為債權人和個別債務人、債權人和相關機構已經形成利益共同體,“最后損害了廣大普通債權人和相關銀行的利益。”
溫州銀監局統計顯示,去年11月底,溫州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為3.43%,環比下降0.01個百分點。這是時隔17個月之后,溫州不良率首次出現下降。但一些“定時炸彈”依然存在。
本周,在溫州某商會的辦公室,幾家中小企業負責人碰頭就十余家聯保企業債務壓力商討。他們放棄了對外公開債務解決方案的念頭,因為擔心相關各方施壓過大,極有可能導致個別企業倒閉,引發行業互保危機。
最近十幾天,這十余家企業就如何解開他們的聯保鏈問題,開了十余次磋商會議。他們多為行業細分領域的領軍企業,其中一家企業涉及貸款幾千萬元。另一家企業董事長告訴本報記者,他們已打報告給省、市領導,希望政府介入幫助其渡過難關。
相比于2011年溫州爆發民間借貸危機,一些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此次陷入聯保危機的一些企業的利潤已不足以支付銀行利息。
上述商會負責人說,這不是單個行業的問題,鞋革、制筆、打火機等傳統行業都一樣。
該負責人說,行業企業利潤在逐年下降,為抵消各項上升成本,企業銷售額須增長10%以上,才能保持財務收支平衡。然而,上述企業董事長說,他企業的產品針對大眾市場,去年旗下門店銷售額同比下降40%左右,同行中的高端品牌門店下降幅度還要高。
一家溫州大型企業負責人說,通過副業投資盈利,彌補主業經營不佳,成為過去多年諸多溫州企業的經營策略。于是,一些企業把主業作為融資平臺,向銀行貸款或民間融資,再通過個人或關系人投資到外省市其他項目,至今仍被企業采用。
一旦這些項目發生經營危機,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
本報記者查詢官方數據發現,2011年,溫州服裝、制革等特色產業貸款余額增速28.22%,遠高于全市貸款平均增速12.3個百分點。2012年,這一指標增速也達到了13.9%,高于貸款平均增速4.24個百分點。
這也從側面顯示了銀行厘清貸款企業基本面、精確清收破產企業資產的重要性。
另有媒體報道,去年11月末,溫州銀行業各項墊款大幅上升。墊款是指銀行在客戶無力支付到期款項下,被迫以自有資金代為支付,往往在客戶經營管理陷入困境、財務狀況惡化情況下發生。
推薦閱讀
按照經濟歷史學家錢德勒對大企業的定義,中國沒有大企業。在他的《大企業國富論》和《看得見的手》兩本經典著作中,“大企業”是管理制度的創造者、國家財富的創造者、產業技能體系的創造者。 無論我們對中小企業有怎>>>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溫企“逃債術”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30125/257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