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尚可用行政方式來管理,但食鹽科學化卻也需認真探討
曾經火爆熒屏的情景喜劇《武林外傳》中有一集曾經講到“廚子”李大嘴因為私自購買私鹽差點被捕頭拘捕的情節,顯然歷代對于私鹽交易一直處于嚴控的狀態,而如今包括淘寶在內的各大電商網站食鹽下架又將我們拉回了電視劇中。
最近,淘寶網要求所有網點一周內停止銷售所有食用鹽。這次杭州鹽務管理局給淘寶發出通知中提到的主要理由是嚴禁食鹽零售單位在缺碘地區銷售非碘鹽和不合格碘鹽,按這一通知,無論是網上銷售量最大的非含碘鹽,還是從中國臺灣地區、韓國、美國等進口的價格不菲的進口食鹽都將被下架。
表面上看來這應該是過去幾年在醫學界一直在持續的“是否還應全民補碘”的爭論的繼續,過去幾年一些營養師和醫療工作者都提出在近20年的加碘鹽全民補碘后,如今國內大部分地區居民已經不再缺碘,希望鹽業公司能夠提供非碘鹽來供消費者選擇,這導致去年3月15日調整了食鹽中的含碘量,并提倡“科學補碘,因地制宜”的新補碘原則。
然而,由于對過量補碘導致甲狀腺疾病的擔憂,很多消費者開始選擇在電商網絡和一些線下綠色食品銷售渠道購買非碘鹽,以及一些進口的食鹽,如中國臺灣的喜馬拉雅手采巖鹽,這些進口食鹽的價格一般都在35元以上,最高可以達到幾百元一斤,顯然這些進口食鹽的高利潤和銷量的快速上升,對現有專營的利益相關方構成了一定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電商網站主要銷售區域大多在高碘的東部沿海的經濟發達地區,所以出現大量非碘鹽在缺碘區域銷售的可能性很低。也有說法稱,雖然食鹽由各地鹽業公司專營,但是各地零售商的食鹽價格體系存在微妙平衡,但線上銷售導致竄貨的可能,打破了某些區域經銷商的利益。這一說法也沒有道理,因為網上銷售的食鹽大多是差異化的進口食鹽和非碘鹽,這與各地鹽業零售商銷售的標準化的含碘鹽的銷售并沒有造成多大影響。
其實,最早是線下的競爭,如廣東省曾一度取消鹽業專營,但在兩年后又恢復鹽業專營,而鹽業專營機構的理由就是從消費者補碘的角度來控制私鹽交易。隨著電商行業的發展,食鹽交易,特別是一些差異化的食鹽產品銷售又獲得了新的渠道。
與此同時,由于電商銷售是跨區域的,而很多有傳統食鹽銷售許可證的零售商只擁有當地的許可證,但是卻可以通過電商渠道銷往全國各地,這自然給各地鹽務制造了新的監管難題,而通過行政手段讓電商網站叫停網上食鹽交易就成了其惟一的手段。現在,消費者在電商渠道能購買到的就有工業、沐浴等用鹽,以及烹飪調味用的椒鹽等擦邊產品。盡管現在尚可以用行政方式來管理,但是食鹽的結構合理化,卻是未來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推薦閱讀
北京時間3月1日消息,印度科技類媒體siliconindia撰文稱,對于奢侈品的購買行為,通常情況下,旁觀者會有兩種心態:一是嗤之以鼻,并用“燒錢”的形容來表達自己的不屑;二是理性對待,認為那是一種“生活態度”。但是>>>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電商食鹽下架的故事邏輯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30301/261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