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步入2013年,國內數字音樂領域大事不斷:豆瓣FM Pro推出收費版,阿里完成對蝦米網的收購,并組建音樂事業部,京東商城悄然上線了數字音樂業務。曾被沖擊的的音樂,似乎開始走向復興。

13年前,你或許還在音像店門前排起長長的隊伍,為的就是一張簽名唱片;13年后,你只要拿出手機,點一下QQ音樂、豆瓣FM,隨時都可以聽到動人的歌曲,而曾經門庭若市的音像店,早已物是人非。
隨著傳統唱片逐漸過渡到數字時代,免費下載橫行,全球音樂產業遭到了沉重打擊。1999年,全球音樂銷售額達到創紀錄的286億美元,但自那以來,音樂產業的營收開始逐年下降。
不過,在一片“唱片已死”、“音樂將死”的聲音中,國際唱片業協會日前公布了一組數據:2012年,全球音樂銷售額達到165億美元,較2011年的164億美元增長0.6%。盡管增幅不大,但卻標志著數字音樂首次彌補了唱片銷售額的下滑。
與此同時,步入2013年,國內數字音樂領域也是大事不斷:豆瓣FM Pro推出了收費版本,阿里巴巴完成對蝦米網的收購,并組建音樂事業部,京東商城悄然上線了數字音樂業務。曾經被互聯網差一點“毀掉”的音樂,似乎開始走向復興。
互聯網音樂向“B2C”轉變:需耐心培養付費習慣
2012年就有消息稱,包括華納在內的幾大國際唱片公司將聯合酷狗、酷我、百度、QQ音樂等多個音樂服務網站,嘗試采取音樂下載收費包月制度。這意味著,唱片公司與音樂網站傳統的版權費交易“B2B”模式時代已經結束,取而代之的是唱片公司與用戶直接交易、音樂服務網站只收取平臺費用的“B2C”模式。
音樂服務網站開始向個人收費,這對于很多用戶來說,都會感到很不適應。就連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也曾對騰訊科技表示,數字音樂收費是全球趨勢,然而,用戶多年養成的免費習慣,從不愿付費到付費階段有難度,個人希望數字音樂收費模式可成,但不會抱特別樂觀態度。
以豆瓣FM Pro為例,10元包月套餐主要有兩項核心服務:無廣告收聽和高音質下載。調查顯示,對于無廣告收聽,有用戶反映,目前豆瓣FM的廣告時間比較短,還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對于高音質音樂,音樂人表示,音樂的效果,和音響設備、收聽環境都有很大關系,很多人都是嘈雜的環境里聽歌,所以高音質音樂對于他們也沒有很大的吸引力。
但從全球音樂產業的發展趨勢來看,國外音樂付費模式是很早之前的事情了,而且從最新公布的數據來看,音樂產業已經開始有了回暖的跡象。如果國內的音樂公司能夠耐心培養用戶的付費習慣,對音樂推廣方式進行個性化地包裝,未嘗不能獲得用戶的支持。
在歐美市場,“用戶付費聽音樂”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蘋果iTunes以每首歌0.99美元的價格出售,唱片公司與蘋果都成為了該商業模式的受益者。但這些意識都需要長時間的灌輸。
音樂攻占移動端:獨立專輯App成亮點
當越來越多的唱片公司難以從免費的歌曲播放和下載中獲利時,當眾多音樂服務網站還在為需要長時間培養用戶付費習慣而苦惱時,對音樂推廣進行個性化地包裝,成為短期內獲取效益的最主要方式,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音樂也將目光瞄準了這個平臺。
移動互聯網被看成是與音樂結合最為默契的載體:蘋果iTunes下載量突破250億,美國流媒體音樂服務Pandora一半的流量來自于移動端,Spotify的付費收入中大部分收入來自于手機音樂付費。《2011年中國網絡音樂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1年,網絡音樂總體市場規模超過300億元,在線音樂市場收入規模為3.8億,無線音樂市場規模達24億元。音樂擁抱移動互聯網,成為大勢所趨。
但如何在移動端對音樂進行個性化地包裝?當App Store、Google Play里充斥著大量音樂播發器和電臺應用時,獨立專輯App的出現,為音樂在移動端的發展指明了一條道路。
2012年3月,華語歌手曹方的《淺彩虹》專輯開始在 APP Store開賣。由于采用了新媒體的手段,具有聽、看、觸摸三位一體的功能以及提供了全新互動體驗的玩法,《淺彩虹》上線第一周就取得了 iPad 下載量第五的成績,隨即又被蘋果作為第二周的精品推薦,并長期在蘋果商店主頁的熱門區展示。
這款定價30元的App,蘋果收取其中30%的費用,音樂人和技術開發者平分剩下的70%。在傳統的經過唱片公司和互聯網渠道推廣以后,音樂人一般只可以分成3%至5%。由此可以看出,專輯App帶來的收入遠遠高于傳統渠道。
你可以想象這樣一副畫面:你窩在沙發里,手里拿著iPad,戴著耳機,一邊聽歌曲,一邊玩游戲、看動畫、閱讀創作者的隨筆,這樣的體驗,比傳統的音樂播放器和冷冰冰的歌詞文字都要豐富很多。
《淺彩虹》制作人相征表示,做專輯App,要和負責視覺的合作者溝通,以便更好地以多元的模式體現歌聲傳遞的情緒,因此增加了前期的技術成本投資,但推廣專輯App對于整個音樂市場是很重要的,至少可以讓培養一些歌迷花錢購買音樂的習慣。
專輯App的前景如何,我們誰都不知道,但就像曹方所說:“做的時候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樣子,心里挺忐忑。等做出來后,我很喜歡。之前我對它沒有預期,想著只是在唱片不斷下滑時代做的一次探索,通過它來實現一些夢想。”
音樂人別忘了,你們還有社交媒體!
相比較前途未卜的專輯App,社交媒體則給還在處于困惑中的音樂人帶來一絲慰藉。
上個月,第55屆格萊美頒獎典禮在美國舉行。“冷門、小眾”成為本屆格萊美的主題詞。從入圍和最終的獲獎名單來看,所謂的“小眾音樂”在提名中的比例,從去年的40%提升到今年的50%,超過半數的新人入圍各年度大獎候選,這在向來“講究資歷”的格萊美中十分罕見。如此巨大的轉變讓很多人不禁要問,音樂界發生了什么情況?
尼爾森公司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有近2/3的青少年通過Youtube來了解音樂,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格萊美提名名單變得如此冷門、小眾。與傳統宣傳渠道不同,社交媒體的傳播有著不可預知的爆炸性,只要演唱作品足夠有趣,足夠吸引網友點擊,這個歌手就能紅遍全球。
2012年,《江南Style》風靡全球,成為YouTube網站上觀看次數最多的視頻,韓國歌手“鳥叔”樸載相一夜之間,紅遍全球。業內人士表示,如果沒有社交媒體的助陣,以鳥叔的年齡、形象、氣質很難脫穎而出。
推薦閱讀
為慶祝一年一度的國際三八婦女節,一場別開生面的關愛女性健康沙龍在安徽航信培訓教室拉開帷幕。此次活動邀請到著名醫學博士陳沐一先生進行授課培訓。安徽航信李海波總經理也親臨現場,向全體女同胞對公司所做的貢獻致>>>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唱片已死”的音樂產業:向移動和社交進軍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30323/263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