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詞典里并沒有“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個詞,蒂姆·庫克似乎認為他代表蘋果公司,能夠在談判桌上利用一些伎倆來取得主動權,然而,他全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玩弄的對象究竟是誰。
結果,玩砸了唄。
中國這邊,正值中興和華為遭到美國法院起訴而難以煙下一口惡氣,看到蘋果又是如此表里不一,自然不會再給蘋果面子。
這是家怎樣的公司?
所以,整個事件,和“自由”、“抗爭”等根本就是毫無關系的,了解美國科技業界的人都明白,蘋果和Google是截然不同的兩家公司,后者倡導互聯網上的文明形式,并希望借此改變社會生態,有著來自創始人的強烈理念,而前者,信奉商業至上主義,唯一的愿景就是通過產品去征服市場,然后給投資者帶來持續豐厚的回報。這個差別的現實體現就在于,Google出事的第二天,就有數以百計的“谷粉”自愿前往清華科技園Google駐中國辦事處獻花,而蘋果被搞了這么多天,收獲的其實多是基于網民對央媒的不滿而附加出的逆反支持,被迫道歉后還有那么一批用戶在尋找能夠持續占蘋果便宜的機會。
2010年,蘋果曾經在App Store的應用程序審核中,將美國漫畫家Mark Fiore的個人作品App拒絕,認為它違反了蘋果App Store開發者計劃許可協議3.3.14條款,涉及“誹謗性內容”,會引發“用戶反感”。沒過多久,Mark Fiore榮膺了美國新聞媒體從業者的最高獎項“普利策獎”,而蘋果竟然拒絕了普利策獎的得主作品登陸App Store,這也成為了當年美國的一次笑聞,幾乎從來不道歉的喬布斯也在當年作出了罕見的道歉,稱“這是我們犯下的一個錯誤,我們正在改正它。”并且重新邀請Mark Fiore提交他的應用程序。
這就是蘋果。
它并不高尚,也不算卑劣,它計劃并已經造出了這個時代最為優秀的科技產品,但同時基本上也沒有什么使命感,它希望改變世界,但那是為了帶來商業市場的利潤,而沒有太多的道德標尺和是非判斷,它想進一步耕耘中國市場,卻不小心得罪了中國的管理者,它做出了道歉,但無法預知會得到如何的回應,它也許還能繼續改變我們對于科技產品的定義和使用方式,然而,我也不會對它有同情或是熱愛的感覺,因為,蘋果確實一直在“Think Different”,Very Different,So far away from me。
【想看更多互聯網新聞和深度報道請關注樂購網官方微信。(微信號:樂購網)】
推薦閱讀
因傳言將在近年整體打包上市,阿里巴巴的一舉一動皆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昨日,阿里巴巴集團秘書長、首席風險官邵曉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首次聊起分拆成25個事業部后,阿里內部將分拆更多的獨立事業部,并獨立運行。>>>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好蘋果,壞蘋果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30402/264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