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報道】2013年第一季度,中國的年度GDP增長率為7.7%,比各方預計的數據更低。雖然這次的GDP實際增長數據與官方預期的8.2%相比沒什么大不了,但許多人(包括我)預測在今年第二季度,中國的GDP增長會回升,經濟衰退似乎早在2012年第三季度的時候就結束了。然而,對中國持懷疑態度的人抓住這一數據不放,大肆散播中國經濟將陷入停滯、甚至出現雙底衰退的恐慌情緒。
然而,GDP增長速度放緩實際上對中國是有益的,前提是GDP放緩反映的是令人期待已久的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的大致輪廓為人所熟知,即經濟增長模式從依賴出口和投資驅動轉為更依賴國內消費驅動的經濟結構。不過,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GDP增長速度放緩是一個正處于經濟再平衡過程中的中國所需要的。
實現經濟再平衡的中國可以以較緩慢的速度實現增長,其中的原因很簡單:通過不斷依靠由服務業驅動的消費者需求,中國的新經濟模式將轉變為勞動力密集型的增長模式。官方發布的數據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就每單位GDP增長而言,中國的服務行業所需的就業人數比制造業和建筑業多35%左右——后者是舊經濟模式的主要驅動力。
這個數字有著重大的潛在含義,因為它意味著中國的GDP可以以7%至8%左右的年增長率增長,但仍能保證其關于就業與扶貧的目標得以實現。過去數十年里,中國為了實現就業與扶貧的目標,不得不保持10%的高速增長率,那是因為在舊的經濟增長模式下,每單位產出所帶來的就業崗位不足。隨著中國的制造業不斷向價值鏈上游移動,中國企業逐漸以機器代替人力,這些機器均包含了最新的科技。因此,中國的經濟模式推動形成了一種節省勞動力的、資本密集型的增長動態。
從某種層面上來說,這一切都說得通。在以制造業為基礎行業的經濟體中,以資本替代勞動是提高生產力的現代化戰略的核心。但這種轉型卻使中國陷入了泥潭中:每單位產出所帶來的就業崗位越少,它就會需要創造出更多的單位產出來吸收其剩余勞動力。最終,這會演變成一個問題,而不是一個解決方案。舊的制造業增長模式,雖然帶來了個人收入的20倍增長(與20世紀90年代初期相比),但也播下了“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惡化”的種子。
而由服務業引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從很多方面來說,是矯正“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模式的良藥。2007年時,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對這種舊的經濟增長模式進行了批評。此外,服務業所提供的不僅是一條勞動密集型的增長道路。與制造業相比,服務業的資源消耗率較低,碳排放足跡也較低。由此可見,由服務業引導的經濟增長模式能夠為中國提供一個替代方案,使中國的經濟結構更有利于環境保護——也就是說——更加可持續。
當然,現在就下結論說服務業引導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導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還為時過早。最新的數據表明,這只是一種可能性,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的服務業正以8.3%的年增長率擴張——這是服務業連續三個季度保持上升勢頭,而且,其速度比第二產業(制造業和建筑業)的擴張速度高出了0.5個百分點。不過,僅從幾個季度的數據變化還足以證實中國經濟基礎結構的重大轉型。
意料之中的是,中國懷疑論者正以一種不同的態度來看待最近的增長數據。其中談的最多的話題是,許多人擔心中國的影子銀行會引發信貸泡沫。還有更多的人認為中國可能會屈服于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即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左右,快速發展所積聚的矛盾集中爆發,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這個問題困擾了許多高增長的新興經濟體。
很難說中國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但是,如果中國能夠實現由服務業主導的、鼓勵消費的經濟再平衡(正如其第十二個五年計劃中所陳述的那樣),那么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一件難事。那些遭遇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新興經濟體,無一例外地是因為過度依賴早期的發展模式而造成的。對中國來說,如果它仍固執地抓住過時的、以制造業和建筑業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不放,那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將是最大的。事實證明,舊的經濟增長模式帶來了嚴重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如果中國沒能實現經濟再平衡,那么疲軟的外部需求將會嚴重影響中國的出口,迫使其在信貸和投資上加大賭注——實際上,是在資源密集型、環境破壞型的增長模式上押下了雙倍賭注。不過,我仍然滿懷希望地認為中國的新任領導團隊能夠及時有效地推進新經濟模式。除此之外,中國經濟沒有別的選擇。
金融市場以及增長疲軟的發達國家早已對增速放緩的情況習以為常了,而這正是中國經濟再平衡進程中所將經歷的。世界上的原料工業已變得過分依賴于中國舊的、不可持續的高速增長模式,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及俄羅斯等嚴重依賴自然資源的經濟體或許并不希望中國有所改變。但中國知道,它是時候改掉這個危險的習慣了。
美國可能也會對中國的消費型增長模式有意見。畢竟,國內消費高意味著中國的儲蓄盈余將走到盡頭——也就是說,這部分資金盈余可能不會再向從前那樣用來購買美元資產了,如美國財政部的短期債券。那么到時候,誰來為美國的預算赤字埋單——他們又會提出什么樣的條件呢?
一方面,中國經濟要實現再平衡,就必須接受增速放緩的現實;另一方面,當這一切來臨的時候,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應該弄清楚該怎樣應對。
本文作者:史蒂芬·羅奇,亞洲摩根士丹利的非執行主席兼該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現任教于耶魯大學杰克遜全球事務學院。著有《下一個亞洲》一書。
編譯:蔣清宇
文章來源:http://world.tianhenet.com.cn/w445880-1.html
推薦閱讀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每一個家長的共同想法,所以他們總是費盡一切心思,花費掉一大把的金錢去讓孩子上培訓班,去參加各種課外培訓,可以說一家子的收入有一大半丟在了孩子的學習教育中,這無疑也給我們許許多>>>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外媒:中國增速放緩有利于經濟轉型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30513/269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