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外媒體發表文章稱,Google、蘋果、聯想等科技巨頭將部分產品生產線遷回美國,并以“美國制造”作為產品的賣點。美國制造業聯盟(Alliance for American Manufacturing,AAM)主席斯考特-保羅(Scott Paul)指出,這只是科技巨頭的營銷手段,在產品上標注“美國制造”并不能確保其成功。以下是文章詳細內容:
今年8月1日,Google將在紐約發布Moto X智能手機,這是該公司2012年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以來發布的首款Android手機。關于Moto X的外觀設計和技術細節早已被多家媒體報道,但該手機最大的亮點還在于:它在美國制造。史上首款在美國組裝的智能手機
摩托羅拉發言人丹尼爾-麥克納利(Danielle K. McNally)今年5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會在夏季發布Moto X,它由得克薩斯州沃思堡組裝完成,這使Moto X成為了史上首款在美國國內組裝完成的智能手機。”摩托羅拉組裝合作伙伴、制造商偉創力國際表示,為了確保Moto X訂單供應,該公司計劃為沃思堡新增2000個工作崗位。此外,已經曝光的Moto X諜照顯示,該設備還將使用德克薩斯州州旗作為默認壁紙。
在Google重點宣傳Moto X由美國制造時,其競爭對手蘋果也不甘于人后。2012年12月,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表示,該公司今年將在美國國內生產一款產品。據蘋果后期公布的計劃顯示,這款在美國生產的產品為新款Mac Pro。
毋庸置疑,“美國制造”將成為吸引用戶的一大亮點
事實上,蘋果早就已經意識到“美國制造”的價值。從幾年前開始,蘋果就始終強調其公司所在地,并在所有自身設備上標明了“蘋果公司在加利福尼亞設計”。而在新的Mac OS x系統中,蘋果還以加利福尼亞州地區命名。在蘋果視頻和印刷廣告中,“蘋果公司在加利福尼亞州設計”這一標語也時常能夠看到。
除了Google和蘋果之外,來自中國的PC制造商聯想今年早些時候也宣布,將在北卡羅來納州建立新的ThinkPad工廠,并新增100個工作崗位。很明顯,這些公司都在重點宣傳它們與美國之間的密切關系。但這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美國制造業聯盟(Alliance for American Manufacturing,AAM)主席斯考特-保羅(Scott Paul)指出,“美國制造”帶來的廣告效益非常明顯,它所產生的積極效果遠遠不止體現在科技產品本身上。
據波士頓咨詢集團最近針對5000名消費者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0%的受訪者愿意為標有“美國制造”的產品支付更多費用,其中也包括了電子產品。斯考特-保羅說:“標注‘美國制造’本身就是一種廣告宣傳,而在美國制造的產品還能得到許多政府官員的支持,他們也愿意向企業提供更多優惠政策。”
Google、蘋果及聯想的行為符合股東利益
斯考特-保羅承認,在產品上標注“美國制造”能夠讓科技企業獲得政治上與公關上的好處,但蘋果、Google最近的這些舉措,都只是營銷策略。他說:“如果Google、蘋果、聯想的策略不符合股東利益,他們是不會將這些高科技產品的生產線遷回美國的。它們必須說服股東,這種做法能夠成功令實現盈利。”
斯考特-保羅表示,對消費電子產品的組裝而言,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是員工工資快速上漲、勞動人口比重下降以及人民幣升值帶來沖擊。
與此相反,美國重新成為電子制造中心正迎來兩大利好:其一是持續低迷的勞動力市場,其二是相對較低的工人工資。斯考特-保羅說:“Google、蘋果、聯想等科技巨頭正在關注這種趨勢變化,對它們而言,將生產線轉移至美國初期可能會虧本,但從五年后來看,它們會慶幸自己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2015年,中國的制造成本將于美國持平
毋庸置疑,當前在美國制造產品的成本確實比國外高,但這種情況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全球商業咨詢機構AlixPartners預計,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到2015年,在中國生產產品的成本將與在美國生產產品的成本持平,這種成本最終會被轉嫁給消費者。
由加利福尼亞州組裝的Google Glass售價高達1500美元,而Google去年發布的流媒體娛樂設備Nexus Q要價也達到299美元。盡管Nexus Q并未能成功,但這兩款產品的目標客戶非常明確,Google相信這兩款產品能夠以更高的價格出售給消費者,并賺回額外的生產成本。蘋果Mac Pro也同樣如此。不過,Moto X的情況并不一樣,為了確保成功,它必須根據市場情況制定普通消費者能夠接受的價格。
并非所有人都認為美國將重新成為電子制造業中心。羅徹斯特理工學院公共政策副教授羅恩-希拉(Ron Hira)表示:“Mac Pro后Moto X只是個別案例,如果真發生這種趨勢,貿易數據就能很明顯的反映出來。但目前我們看不到這種趨勢,企業做出這種決定更多是出于公關方面的考慮。”羅恩-希拉在2008年出版了《美國外包:海外制造的真實成本以及我們的對策》一書。
羅恩-希拉指出,上世紀80年代,“美國制造”標簽推動了美國工業(汽車、鋼鐵和半導體)的增長,但現在的高科技公司早已與當時不同。他說:“多年以來,高科技公司都致力于將供應鏈轉向海外市場,特別是亞洲地區,CEO和企業主們在考慮問題時與美國的利益并不一致。”
他表示,目前無法確定有多少設備真正在美國制造,不過根據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于1997年公布的法規,標注“美國制造”的產品必須“全部或幾乎全部”在美國生產。根據FTC的解釋,“全部或幾乎全部”在美國生產,就意味著從所有重要的零件到產品加工都必須在美國完成。
消費者是否買賬
羅恩-希拉認為,盡管蘋果、Google、聯想等科技公司試圖將它們的產品與美國聯系起來,但這主要是出于廣告策略的考慮,但這種策略能在多大程度上促進產品銷售仍是未知數。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學教授加里-皮薩諾(Gary Pisano)教授在其合著的《創造繁榮:為什么美國需要復興制造業》一書中表示,其中的關鍵是消費者是否買賬。
他The Verge網站采訪時說:“消費者會因為蘋果在其產品上標注‘美國制造’而更喜歡它們嗎?美國或其他地方的消費者是否將生產地址作為選購電子產品的重要標準呢?當然,某些與產地相關的產品確實會影響消費者的選擇,比如意大利時裝和鞋子、德國的汽車等。但在電子產品領域,日本或者亞洲地區已經擁有了生產高品質產品的聲譽。我并不建議美國公司生產這些產品。如果我是企業領導人,我會選擇接近市場,接近公司的設計中心。”
在產品上標注“美國制造”并不能確保其成功,這在汽車制造領域已經被證實。上世紀80年代,日本汽車制造商迅速崛起,取代美國汽車成為市場的主流。而談到新技術的愛國主義,根據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蘋果的“蘋果公司在加利福尼亞設計”視頻廣告并不買賬。此外,Google去年發布的在美國制造的Nexus Q銷量糟糕,早已被用戶遺忘在角落里。斯考特-保羅說:“不管產品是在中國生產還是在月球生產,只要性能不佳,它就不會取得成功。”
推薦閱讀
智能移動技術快速發展,對處理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過,如果想大幅>>>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標榜美國制造:營銷手段 難確保產品成功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30726/280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