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透社今天發表題為《深度觀察:三星如何在中國痛擊蘋果公司》(Insight: How Samsung is beating Apple in China)的評論文章稱,由于擁有先發優勢,而且機型更加多樣,使得三星在中國市場占據了優勢,遙遙領先于蘋果公司。以下為文章全文:
差距顯著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Tim Cook)相信,中國對這家具有開創性的公司來說,意味著巨大的機遇。但時間似乎站在競爭對手三星電子一邊——該公司在這個全球第一人口大國打拼的時間更長,根基也更加深厚。
蘋果公司本周宣布,其大中華區營收較上一季度驟降43%,至46.5億美元。即使與去年同期相比,也下滑了14%。中國香港的營收下滑尤其明顯。“具體原因目前還不明確。”庫克在電話會議上對分析師說。
同樣不明確的還有蘋果公司應對三星電子的戰略,更何況他們還要應對規模較小但數量眾多的中國本土廠商。
盡管兩家公司都已經意識到,中國將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市場,但三星在這方面顯然比蘋果公司更勝一籌。根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IDC的測算,這家韓國巨頭在規模達800億美元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占據19%的份額。據估計,到2017年,中國的智能手機市場規模還將飆升到1170億美元。反觀蘋果,在中國的份額整整落后三星10個百分點,排名已經下滑至第5。
庫克表示,蘋果公司計劃在未來兩年將零售店的數量增加一倍。該公司目前在中國大陸擁有8家旗艦店,在中國香港擁有3家。但他也補充說,蘋果公司對渠道的投資將十分謹慎,“因為我們希望保持一流的品質。”
更早涉足中國市場的三星,不僅擁有三倍于蘋果公司的零售店,而且還更加主動地吸引消費者,并與手機運營商建立合作。除此之外,三星前高管、分析師和行業知情人士認為,該公司似乎也能夠更好地抵御聯想、華為和中興等本土廠商的攻勢。
蘋果公司拒絕對本文發表評論。
型號多樣
三星有著與蘋果公司截然不同的發展歷程和公司文化。李秉哲1938年創立三星時主營面條和糖果,后來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成長為工業巨擘。這家家族企業在韓國經濟中舉足輕重,而且遵循了軍事化的管理模式。
相比而言,1976年由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和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共同創辦的蘋果公司,則折射出加州人對炫酷產品的崇尚。從人頭攢動的蘋果旗艦店不難看出,他們的企業定位已經獲得中國消費者的認可,但仍然不足以撼動根基深厚的三星。
要了解個中緣由,或許可以到深圳的電子市場里一探究竟。
每一代的三星Galaxy和蘋果iPhone在柜臺里依次排開,為了吸引顧客的注意,店家們都會用明亮的燈光照射著這些設備。由于型號多樣,三星智能手機在數量上至少達到iPhone的四倍。
蘋果公司每年只推出一個定位高端市場的機型,三星則會面向不同價位,在中國市場推出多種型號。
分析師表示,這些機型還都針對中國市場定制了功能。例如,三星會在手機里預裝中國最大圖片分享網站POCO.cn的應用,也有可能提供雙卡雙待功能,方便用戶使用多個運營商的服務。
“中國人就是喜歡功能,他們希望手機里有50個不同的功能,但他們可能從來都不用。”科技咨詢公司RedTech Advisors總經理邁克爾·克倫德寧(Michael Clendenin)說,“蘋果公司不會這么做。可惜的是,如果你想融入中國主流市場,而且想拿下很多份額,就必須打造‘智能手機里的瑞士軍刀’。”
確定基調
分析師認為,三星在中國市場的強大實力,或許正是其競爭對手有可能面向全球推出新款低價iPhone,以及大屏幕iPhone的關鍵原因——這是三星產品的標志性特色。
曾經在中國工作過的一位三星高管說:“我們自認為確立了那里的市場基調,他們不得不被動響應。”
最令人畏懼的是,三星不僅用低價產品挑戰蘋果公司,還在高端市場與之展開正面對抗。“我們十分重視中國的高端市場。”三星聯席CEO申宗鈞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說。
三星與中國電信合作推出了一款專門為中國用戶打造的豪華智能手機,售價約1.2萬元人民幣(約合2000美元),還邀請成龍代言。這款產品采用翻蓋設計,外殼用黑色和玫瑰金色的金屬制成。當用戶購物、乘車或通話時,拿出這樣一款大氣的手機,都會令周圍的人羨慕不已。
“中國有很多‘VVIP’,所以我們針對這些人推出了由成龍代言的豪華手機。這有助于定位小眾用戶,并樹立品牌價值。”三星移動業務執行副總裁李永熙說。
雖然這類智能手機的銷量不大,但與本土運營商合作開發這樣的手機,表明三星愿意融入本地化趨勢,并挖掘小眾市場。
“關鍵在于三星持續適應本地市場。”IDC駐新加坡分析師TZ Wong說。
蘋果公司最新的移動操作系統雖然與新浪微博等中國的熱門移動應用關聯起來,但用戶仍要單獨下載這些應用。而三星則在手機里預裝了相關應用。
“人們都知道三星是韓國品牌,但他們給人的印象卻總是一副中國面孔。”TZ Wong說。
零售渠道
三星早在1985年就在北京設立了第一個辦事處——那時,沒有人會想到蘋果公司和三星最終會陷入如今的廝殺。與其他韓國企業集團一樣,三星也在中國市場先發制人,主要將這里作為一個為全世界生產電子產品的基地。
相比而言,蘋果公司直到最近才開始大舉進軍中國市場,而主要武器則是五年前發布的iPhone。
三星獲得了無可爭辯的先發優勢,而且對快速變化的市場有著更好的適應力。曾經專門撰寫過三星中國發展史的野村證券分析師Choi Chang-hee表示,到1990年代中期,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三星做出了一項戰略決策:不再僅僅把中國當做生產基地,而是開始面向該國推銷價格較高的電子設備。
這一變化令三星在中國的零售渠道遠超蘋果公司。除了三大運營商的渠道外,三星還與國美和蘇寧建立了合作關系,而且在整個中國擁有各種體驗店和小型零售店。
蘋果公司也采用了相同的渠道,但由于起步較晚,導致其覆蓋率遠遜于三星。例如,三星在廣東省擁有200多個官方分銷商,而蘋果僅為95家。
過去二十年,三星還煞費苦心地與中國政府官員和三大運營商建立了關系。
在中國,“關系”在商場上的重要性有時會被高估。但申宗鈞表示,具體到這個案例卻并非如此。“我們的核心政策就是與運營商保持友好關系。”他說。在中國,每家運營商都使用不同的技術,因此就需要三星按照他們的需求對手機進行調整。
“這并不容易,”申宗鈞說,“但我們可以與運營商搞好關系。”
相比而言,蘋果公司卻與中國移動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談判。多年以來,雙方一直未能就收入分享協議達成共識,導致蘋果公司損失了數以億計的潛在用戶。
接觸高層
三星的接觸范圍不僅局限于國有電信公司的CEO,最近幾任的中國國家領導人也都接見過該公司的高管。例如,三星副董事長李在镕今年4月就曾得到過習近平的接見。
“最令我驚訝的是,中國領導人很了解三星。他們甚至有一個部門專門研究我們。”李在镕事后回憶說。
中國政府對蘋果公司同樣非常關注——但通常都是在不好的方面。今年4月,中國媒體報道了蘋果公司的售后問題,并批評該公司過于傲慢。蘋果公司起初否認這些批評,但該公司CEO庫克后來還是向中國消費者道歉。
一位前高管表示,三星之所以能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是因為他們有意識地避免犯下與日本競爭對手相同的錯誤。
曾經在三星全球戰略集團任職6年,目前擔任投資銀行Sanford C. Bernstein駐香港分析師的馬克·紐曼(Mark Newman)說:“三星花了很多時間研究索尼、東芝和松下。”
“其中一個結論是,孤立的方式會帶來缺陷,所以三星過去十年來一直在努力加強全球化。”他說。
這種分散化的戰略在中國得到了最直接的體現——三星目前在中國的員工位居海外市場之首,僅次于韓國總部。
兩端發力
根據IDC的統計,三星目前在中國的高端和低端智能手機市場均處于領導地位,而該公司同時發展這兩個市場的理由也很簡單。在中國,人均月收入約為664美元,很多計劃從功能手機換成智能手機的用戶都買不起iPhone。
通過出售多種機型,三星可以與消費者建立更加深厚的聯系。市場研究顯示,其中的很多用戶在年齡大一些之后還會更換更加昂貴的手機。同時發展高端和低端市場,也有助于三星抵御聯想和華為,以及數百家中國本土廠商的激烈競爭。
“這是三星的下一個戰場,”紐曼說,“至于蘋果公司能否針對中國和世界推出新款廉價機型,我們都將拭目以待。”
推薦閱讀
在周二的財報會議上,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Tim Cook)再次放出風聲稱>>>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路透社:三星在中國痛擊蘋果公司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30726/280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