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謝煮機網的投遞
國產,是個讓人感情復雜的詞。小編跟一般人一樣,最討厭道德綁架,好就是好,差就是差,有進步要表揚,有差距就承認,扯愛國大旗的,玩營銷貓膩的,不在產品上下功夫的,有多遠滾多遠。本著這樣的態度,煮機網做了這篇聯想K900評測。
外觀和工業設計
聯想給K900的定位,是商務人士和科技產品愛好者,方正的鋼板,筆直的線條,看起來凌厲又硬朗,一股濃濃的國產商務機風格。商務人士是否真的喜歡,小編不知道,但作為搞機愛好者,對機器的第一觀感就是單調,無論Oppo Finder還是K900,切菜鋼板什么的實在無愛,不得不吐槽一句,國產機的設計思想還是在狹窄和保守的圈圈內打轉。
正面,K900中規中矩,沒有窄邊框,上下邊框也很一般,屏幕下方的三個虛擬按鍵,隱藏的不夠徹底,通過肉眼還是能輕易與黑色面板區分開來。5.5英寸的屏幕相對于Note 2較窄,這意味著K900使用的是人見人厭的帶魚屏。當然,凡事要看兩面性,K900的窄,既帶來了反人類的屏幕比例,也為單手握持和單手操作帶來方便。你不會讓夠不到音量和電源鍵,手指細長的,一只手操作K900都不成問題。另外,寬度上的妥協,讓K900能放進大部分的褲兜、背包,便攜性上有不小加分。
機身邊框和背板邊緣部分,是一體成型精鋼。需要說明的是,聯想口里說的精鋼,雖然設計靈感來源于高級腕表和金屬飾物,但不是表面經過電鍍的合金,K900的精鋼,實質是塑料。沒錯,確實是塑料,小編不但要強調它是塑料,還要為這種塑料叫好。
它真的非常非常像,不,它簡直就是金屬,無論你怎么看,從外觀上都找不出一點塑料的痕跡,手感也跟金屬材質別無二致。三星機那掉漆銀色邊框,就無法做到這一點。對于還在糾結的同學,小編想提醒一句,正常情況下,你絕對無法通過人類的感覺器官發現它是塑料。而且,除了擁有金屬外觀和光滑細膩的手感,它還保留了塑料暗沉的啞光和磨砂質感,與中間那一大片不銹鋼拉絲金屬,在光澤,亮暗,紋理上相得益彰,簡單評價,這種機身材質的運用非常成功,是不折不扣的創新
。
背板中間,“鑲嵌”著一層不銹鋼拉絲金屬片,如此設計,突出了邊緣部分的薄,使背板更有層次感。由于它是真正的金屬材質,有利于散熱,設計的實用性也得到體現。四顆螺絲的點綴,褒貶不一,聯想稱這樣的設計,使得手機跟鐘表一樣有機械美感,小編更傾向認為,如果沒有這四顆螺絲,整個背部就會變成一整塊毫無生氣的鋼板。另外,螺絲本身也有雕琢,其紋理非常細致,泛著真正的精鋼光澤。
總的來說,K900外觀保守,但工業設計十分精致,改變了小編對國產機一貫的“粗糙”印象。5.5英寸屏幕搭配極致輕薄的6.9mm機身,再加上線條感強烈的方正造型,很有視覺沖擊力。光潔如鏡的正反面,裝配緊密,有一體化機身環繞著一圈金屬邊框的感覺。邊框和屏幕,拉絲金屬板和上下塑料之間,縫隙非常小,背板螺絲和右側邊框電源鍵,經過拋光打磨處理,有貼合手指的細致紋理,金屬光澤也更突出。這些細節,證明了K900做工考究,很顯檔次,聯想正用越來越用心的產品,提升人們對國產品牌的印象。
內部
表面功夫容易做,但看不到的內在,才是真正體現一款產品的態度。K900的底蘊如何,小編找了幾張拆機圖分析下。
1)雙層鋼板
從拆機圖我們可以發現,K900除了背部的鋼板,內部還有一層鋼板,主板和屏幕觸控組件就鑲嵌在它上面,使用雙層鋼板加固,K900身軀纖薄,卻非常穩固和牢靠。iPhone 5一屁股就被坐彎的喜劇情節,可沒有那么容易發生在更薄的K900身上。
2)大面積的石墨散熱貼
K900采用了L型主板(這個沒什么驚奇,6.9mm超薄的K900,設計之初就力求極致輕薄),攝像頭下部,有一大片石墨散熱貼,不但覆蓋了L型主板上的intel Atom處理器,以及它附近的各種芯片,還往右延伸到了電池倉。英特爾出品的X86芯片Atom Z2580,性能強悍早有耳聞,發熱應該也是杠杠的。K900這大面積的散熱貼,專門伺候著這些發熱大戶,而且還是雙層(背板和主板上都有石墨貼),誠意十足,搭配內外兩層金屬鋼板,散熱效果值得期待。
3)金屬屏蔽罩
Galaxy S4等高端機,二合一地使用了銅片覆蓋各主要芯片,既用來散熱,又有屏蔽電磁干擾的效果。而專有的金屬屏蔽罩,最開始是由專注通信的摩托羅拉首先在智能手機上使用,后來國產良心魅族MX2上也出現了,現在,K900也使用了。金屬屏蔽罩屏蔽外界電磁干擾,讓各組件在“更純凈”的環境下獨立運作,這對手機通信和其他功能上有多大優化效果,我們不知道,但成本的增加,設計的用心,略顯完美主義的苛求,非常有說服力。K900不但在各芯片組件上有屏蔽罩,還有非常少
見的專門為排線雕刻的凹槽,具備金屬屏蔽罩的功用。
屏幕
K900使用的是LG產的5.5英寸IPS屏幕,分辨率1920×1080,像素密度超過400ppi。LG出品的IPS屏幕,也被iPhone使用,K900的顯示效果能與業界標桿看齊嗎?灰階測試,K900,Oppo Finder 5,iPhone 5對比如下。可以明顯看到,K900表現不盡如人意,灰階識別度低,意味著對比度,圖像細節表現力不足。
但與5.5英寸SA屏幕的Note 2對比的話,灰階測試的結果就完全可以接受。
色彩還原上,以圖片測試,K900與iPhone 5和Oppo Finder 5相比,光線和色彩層次不夠豐富,而且屏幕亮度,明顯要比Oppo Finder 5和iPhone低。
色彩飽和度,與鮮艷的SA屏幕對比,K900差距并不明顯,IPS色彩還原的優勢在這里也得到體現。
Oppo Finder 5的IPS屏幕使用了OGS全貼合技術,因而在透光性上表現不錯。iPhone 5的in-cell屏幕技術,將觸摸傳感器嵌入到液晶像素中,觸控靈敏度非常突出,同時還增強了屏幕的通透性,減少了反光。無論是OGS還是in-cell,都可以簡化組件結構,將屏幕做的更薄。聯想K900的話這方面的信息不多,但據了解,其IPS屏幕組件采用的是傳統技術,在對比度、亮度、屏幕通透性、真實色彩細節表現上無法與Oppo Finder 5和iPhone相比,但是黑色的顯示效果較為純正,而超過400ppi帶來的顯示細膩度,彌補了各單項測試中K900被拉開的差距。
總的來說,K900的5.5英寸1920×1080 IPS屏幕,較為平庸,也較為均衡,沒有特別明顯的短板。雖然無法與同樣采用IPS屏幕的頂尖產品對比,但畢竟是IPS屏幕,色彩還原,亮度,屏幕可視角方面,比非IPS屏幕還是有不少優勢。超過400的PPI,非常養眼,用戶重點關注的屏顯細膩度上,K900不會讓人失望。
觸控
K900跟Lumia 920一樣,配備的是超敏感屏幕,用指甲,戴手套都能觸控。經驗證,基本屬實,但這里要重點說下K900在觸控上的缺陷:
缺陷一,觸控的精確度不夠。在使用一些對觸控識別要求高的游戲和app的時候,K900上左右滑動有時會識別成上下操作,很影響體驗
缺陷二,觸控不夠流暢。無論是主屏翻頁,刷網頁,還是其他直觀觸控操作時,K900的反應明顯比iPhone和高端Android機有延遲,雖然沒有更夸張的飄和卡頓跳躍的現象,但K900的觸控不夠流暢,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從拆機圖中,小編發現K900有獨立的為觸控優化的芯片,實際效果為何仍難讓人滿意呢?這可能與x86架構的CPU有關。英特爾的Atom處理器,主動兼容為arm架構設計的移動操作系統,這很可能就是觸控不夠精確和流暢的深層原因。Android和iOS成熟度高,設計之初是主動去適應ARM架構的CPU,聯想K900卻是反過來,尚不成熟的Atom處理器,去主動適應為ARM芯片設計的操作系統,軟硬結合上有硬傷。
業界公認的觸控體驗最好的iPhone,是由軟硬兩手抓的蘋果打造。蘋果自己設計ARM處理器,自己做封閉的iOS系統,有一套完整的軟硬件優化方案,相比之下,英特爾和聯想結合打造的K900,在軟硬結合上,還是小學生程度。
攝像頭
K900的攝像頭賣點,有兩個:其一是1300萬像素的堆棧式傳感器,其二是F1.8的超大光圈。高像素拍出的圖片,細節還原出色,堆棧式傳感器,意味著cmos芯片的感光要更強,再加上F1.8的超大光圈,K900的低光成像水平應該不錯。聯想迎合業界潮流,在K900攝像頭的低光成像上下了一番功夫,效果如何呢?
iPhone5與K900對比(前為iPhone,后為K900樣張)
K900的低光成像水平,比iPhone要好,但是光照充足時,光線層次,色彩還原,圖像細節上差距明顯。
cmos的感光能力更強,大光圈攝入的光線更多,并不意味低光環境下,拍出的照片效果就能令人滿意。高感光度下的噪點控制,ISO,快門的精確互相適應和調配,這些重要的細節,國產機關注的還不夠。濾光鏡片,復雜的鏡頭組,光學防抖,獨立影像處理芯片等技術含量更高的東西,國產廠商更是一片空白。
跑分
英特爾深厚的技術積淀,相伴隨的是強勁研發實力,再加上領先業界2年的芯片制造工藝,這家公司在x86芯片上取得的輝煌和成功,簡直讓人無法直視。這樣一個巨無霸,推出x86架構的移動芯片,怎能不讓人們高度期待。
K900使用的是Atom旗下的Clover Trail+ 家族處理器,首先說明一下,Atom旗下的Medfield是針對智能手機設計的32nm Atom Soc(System>
需要說明的是,先前Atom Z2580高達30000的跑分成績,并不真實,具體原因可參考這篇文章——《扯一扯跑分那些事》。這個結果,可能會讓人有些失望,Atom Z2580的實際性能并沒有那么夸張。小編的動手測試結果與網上流傳的數據,有一些差距,不知道是不是上市機型出于發熱和續航等原因,限制了CPU頻率,或者新版本Antutu矯枉過正,在Atom Z2580的測試上不夠客觀和權威。
總的來說,K900的性能相當不錯,玩游戲和運行大型應用毫無壓力,在各種極端測試下,也沒有出現明顯卡頓,x86的性能果然毋庸置疑。
發熱和續航
前面展示了x86芯片的強項——性能,現在,是更有意義的發熱測試,如圖:
室溫27度的情況下,玩一個小時的《極品飛車:最高通緝》(NFS Most Wanted),前背板最熱的位置,溫度上升到44度,金屬后蓋最熱的地方,達到41.6度。這個結果,相比較其他廠商的頂尖旗艦機,還是不錯的。
有一點值得注意,聯想K900跟Galaxy S4一樣,在運行大型游戲時,溫度上升的很快,但沒過多久就維持在一個穩定區間。退出游戲后,溫度下降的非常快,不到3分鐘就下降了5-10度,5分鐘左右就接近正常。這說明,CPU Atom Z2580對負載變化的反應相當靈敏,動態的功耗調節能力出色,另外,這也印證了K900的導熱速率相當快,畢竟主板+背板上總共有兩層石墨貼,還有金屬后蓋輔助散熱。下了這么多功夫,可見聯想對x86芯片的散熱絲毫不敢馬虎。
續航方面,小編沒做詳細和客觀的測試,在開著WiFi屏幕亮度調到最高,玩了兩個小時極品飛車后,電量掉了差不多40%。聯想在6.9mm機身的K900上整合了一塊2500mAh電池,已經做到極致了,但5.5英寸的IPS LCD屏幕+高端Atom處理器,實在是有點兇殘。
音頻
K900與Galaxy S4一樣,使用了wolfson音頻編解碼芯片,音效出眾。其獨有的30度音樂彩蛋,實測極其震撼,增強效果明顯。此外,K900背面揚聲器采用了網狀金屬設計,中間加以隔斷,且略有凸起,保證了手機平放在桌面時聲音也不會受到極大的抑制,這一點不得不說非常人性化。
聯想內置的音樂播放器,給小編的感覺也是滿滿的好感。主界面,分為本地音樂和在線音樂,界面柔和,本地音樂各項分類十分簡潔明,播放音樂界面,進度條有一種金屬質感的感覺,賞心悅目。支持自動適配歌曲圖片和歌詞,由于數據庫來自百度,所以準確度很高
應用兼容性
關于K900這樣采用Intel x86架構處理器的手機,人們普遍擔心的一點,是應用兼容性的問題。小編未作非常詳細的測試,但已有初步結論。
1)日常使用的一些應用,不存在應用兼容性的問題。
2)樂商店的應用,經實測,也不存在應用兼容性的問題。樂商店相對于Google Play,同樣關鍵字導出的應用結果相似率并不高,這可能是聯想有自己的分類標準。小編推測,這個篩選標準,應該跟影響兼容性的一些關鍵要素有關,所以,樂商店的應用,基本上都是可以完美運行的。
3)轉制應用。小編特意測試了幾款最初從iOS平臺遷移到Android上的應用,結果顯示,兼容性問題較大:游戲的觸控功能鍵反饋極慢,或者干脆無反饋,有些應用運行了一段時間就進入假死狀態,必須強制關閉。
從iOS平臺移植到Android上的應用,基本上都是高熱度、吸金能力強的應用,對于并不怎么賺錢的Android平臺,開發者熱情似乎并不高。代碼的修改,測試,優化,這些在遷移平臺時保證應用質量的工作,明顯做的不認真,在Android平臺上,這些應用顯得粗制濫造,轉移到x86芯片的K900上運行時,效果更糟糕了。
總結
聯想K900,做工精致,用料扎實,硬實力突出,5.5英寸的IPS屏幕搭配6.9mm超薄機身一款高端機,售價區區3000出頭,非常有性價比。
作為一款配備了Intel芯片手機,K900性能可圈可點,續航和發熱,也已接近一般的裝配了ARM芯片的智能手機,但觸控方面,還需繼續深入優化。至于屏幕、攝像頭等領域,K900與頂尖Android手機,還是有一定差距,畢竟技術根基不深,殺手級的硬件技術基本與國產廠商無緣。
另外,這款機器搭載的Intel Atom Z2580芯片,并沒有展示出x86在計算能力上相對arm芯片的絕對優勢,但在每瓦特功耗,發熱控制上,x86苦苦追趕已有成效。英特爾能否在性能和功耗上深入平衡,繼續完善兼容性問題,這是影響x85芯片能否在移動設備上大規模普及的關鍵瓶頸。
在K900身上,筆者看到了聯想正在努力,在能力所及的范圍內,將產品做到極致。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像聯想這樣的國產廠商代表,不斷進步所迸發的正能量,終有一天,國產手機,也可以成為讓我們驕傲的前綴詞。
推薦閱讀
Windows Phone操作系統未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之前,就有很多國內用戶開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國產進步的力量:聯想K900詳細評測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30728/281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