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于國外科技網站的一篇文章中,筆者受邀事先觀看了喬布斯傳,透過主演艾什頓·庫奇對這位已故蘋果公司創始人有了新的認識,以下為筆者詳述:昨晚,我看了艾什頓·庫奇領銜主演的傳記片《喬布斯》,電影講述了蘋果公司創始人的故事。隨后我認識到:喬布斯不能算是一個有顛覆傾向的開拓者。
電影直到8月16日才會正式上映,但發行該電影的工作室Open Road Films邀請了我和ReadWrite網站的團隊在舊金山首先開了小灶,先睹為快。之后我主持了一個問答環節,邀請到了艾什頓·庫奇以及電影的導演斯特恩。
剛入美國流行文化圈時,庫奇里給人的印象可能是一個帥氣喜劇人才。但近幾年來,他不斷朝著成熟演員的方向發展,并成為連接好萊塢和硅谷的天使投資人,支撐著想Flipboard、Path以及Airbnb等創業公司。
庫奇和觀眾說他從未見過喬布斯本人,但一直很喜歡他,為他的過世感到非常痛心。“我喜歡一個我并不了解的人”,他說道,那是因為喬布斯通過他創造的產品在追求人們的愛戴。
——追求愛戴勢不可擋
如今在硅谷有一種潮流,改變如同洪水決堤一般,將舊的事務一并卷走,辭舊迎新。開創者們高聲吶喊著要顛覆幾十億的產業,以此吸引風險資本家們。
但《喬布斯》所傳達的思想卻截然不同。通過電影了解喬布斯從70年代到新世紀最初幾年的故事,其中最出彩的不是他顛覆時的摧枯拉朽,而是在破碎和停滯時的力挽狂瀾。
顛覆誠然容易,但并不奏效,只不過是在技術領域的亂發脾氣,僅此而已。喬布斯在蘋果公司的所作所為正與此相反。
——一段變革的簡史
如果你不住在舊金山,不住在辦公園區或是環境優美的南部郊區,或許你會誤以為蘋果近年來的創新只是突如其來的改變。經典的喬布斯式營銷方式一直在試圖將每部產品都打造成革命性的級別,華麗的揭開一個又一個不凡之作。
在短短的兩小時內,電影《喬布斯》講述了蘋果早期團隊是怎樣一步步在上一代產品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的。
比如說蘋果一代,沒有鍵盤和顯示器(雖然比起當時其它計算機要完整得多)。喬布斯和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就發覺,應該制造一款多功能合一的設備來滿足大眾市場,于是蘋果二代應運而生。
蘋果二代在教室的應用為日后Macintosh在該領域市場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而《喬布斯》中的故事就在iMac和iPod推出時結束,這些發明依賴的是在工業設計上數十年的努力以及對于音樂創作者的無比珍重。
接下來誕生的iTunes音樂商店、iPhone、應用商店、iPad都順理成章,一脈相承。有些可能出乎意料,但都是一步一個腳印,創新接著創新。這中間并沒有那種顛覆式的潮流,這些改變都是有節奏的,穩扎穩打,把蘋果和所有人一步步帶向另一個層次。
——在被顛覆中重建
喬布斯的訃聞時常列舉了那些被他所改變的產業。但他從未破壞這些產業,我曾說:他每次都在這些產業已經要被顛覆時帶著對策參與進來。
就那音樂產業來說,蘋果開始涉足這行時,納普斯特已經要被時代所顛覆。同樣,喬布斯看到蘋果在閱讀領域的契機時,亞馬遜已經打破了自身和出版業的均衡。
當喬布斯真心的試著去顛覆什么的時候,就拿Lisa計算機或他的NeXT智能終端來說,他卻一敗涂地。
最好的發明并不是從天而降。例如支付服務Square,雖未能代替信用卡,但讓那些最小額的交易簡化了不少。再比如Twitter,從一個古怪的內部聊天工具到世界范圍內的虛擬世界誠然是多年努力的結果。這些都不是顛覆性的技術,而是漸進的,需要耐性和愿景來驅動的。
如果要找出一個看《喬布斯》的理由,我會說:它讓我們了解到,真正有價值的技術無關顛覆與混亂,而是需要激勵團隊為了遠大目標努力,創建經久不衰的體系與制度。
推薦閱讀
近日,谷歌發布了全新設計的Nexus 7平板電腦,硬件方面擁有大幅的升級>>>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喬布斯:最不具顛覆性的企業家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30728/281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