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英國《衛報》報道,為了應對網絡謠言和污言穢語,號稱“互聯網第一報紙”的美國《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將從9月份開始停止匿名評論功能。《赫芬頓郵報》創始人阿麗亞娜·赫芬頓于上周三在波士頓表示:“可怕的言論正越來越過分、越來越丑陋。我剛剛從倫敦回來,那里甚至(在網絡上)出現了強奸和死亡威脅。”
赫芬頓:網絡言論越來越丑陋
赫芬頓表示:“我認為,言論自由只屬于敢為自己言論負責的人,而不是那些隱藏在匿名背后的人!薄逗辗翌D郵報》當前的系統能夠自行審核評論,此外有40名監督人員會進行人工干預,不過赫芬頓認為這樣做仍然不夠。
赫芬頓說,《赫芬頓郵報》的這一調整將從9月中旬開始。這一計劃實施后,其網站的評論氣氛將開始變得更有建設性。
據《衛報》報道,讓赫芬頓決定推出這一舉措的是Twitter發生的針對英國女權主義活動家的網絡辱罵事件。赫芬頓在講話中提到的 “倫敦出現的強奸和死亡威脅”指的正是這件事。
日前,曾因推動在英國紙幣中使用小說家簡·奧斯汀頭像的女權主義活動家在Twitter上收到了大量辱罵及威脅其的信息。隨后,Twitter不得不聯合英國網絡安全中心建立在線舉報系統,來處理類似“水軍”的行為以及帶有侮辱與謾罵的賬號,保護用戶不受辱罵。
推行網絡實名不易
在美國推行網絡實名更為不易。其實早在三年前,包括《赫芬頓郵報》的美國多家媒體就曾公開表示,要實行實名制的評論,但是出于后果的不可預料未能實施。
美國新聞網站試圖推行實名制的做法,引來網民的激烈反應。一些網民擔心,新聞網站的實名政策“將使網民的意見趨于一致”。
另一些人則擔心由于公開個人信息會導致安全問題。從2007年韓國開始實施了5年的網絡實名制在實施過程中被指有效,其前臺匿名、后臺實名的做法也為其國民所接受,但由于2011年的一次黑客攻擊,導致用戶的詳細個人信息泄露,這一政策止步于2012年。
最終,韓國民間團體向憲法裁判所提起訴訟,稱網絡實名制侵害用戶的匿名表達自由、互聯網言論自由以及隱私權。2012年8月23日,經8名法官一致同意,韓國憲法裁判所判決網絡實名制違憲。
實名制不能直接讓人變禮貌
目前,一些人士認為《赫芬頓郵報》會因實施網絡實名失去自己的讀者和他們的博文。“允許使用假名字讓更多人可以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衛報》稱,人們不會再肆無忌憚地分享經歷和經驗,讀者也會因此流失。這對于媒體來說,是太大的代價。
《衛報》同時也指出,赫芬頓的這一決定雖然會為網友的評論行為帶來影響,但是或許并不能很好地達到預期效果。其實只要去看看Twitter里朋友間的謾罵就不難發現,實名制并不能直接讓人變禮貌。
采取實名評論或許對控制謠言很有幫助,但《衛報》評論稱,在讓人們更禮貌方面不見得起到太大的作用,因為“松綁效應”的存在。在不見面或者不認識對方的情況下,人們無法分清是在攻擊一個觀點還是在攻擊一個人,所以更吝嗇于釋放友好的一面。陌生人之間,即使讓評論者使用真的名字,他們也不見得會對對方更客氣。該報舉例稱,即便像Facebook上用著真名字的人們也還是會“吵吵嚷嚷”。
《衛報》認為更好的方法是建立這樣一個互動空間:突出具有建設性的交互內容,孤立那些污言穢語和不實之言,有必要的話,對引起麻煩的用戶施以懲罰。
推薦閱讀
緊隨著周二放出的7個桌面和Web端的性能改善補丁,今天雅虎再次對旗下>>>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30829/285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