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與一個美國來的朋友見面,他問我中國科技界目前創新力比較強的企業有那些,我舉了幾個例子,比如互聯網圈里我舉了阿里巴巴,騰訊和360,通信圈我舉了華為和中興。這些企業他在美國都能聽到聲音,并和我做了一些彼此的看法。讓我吃驚的是,他最后問我,小米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是中國最具創新的公司嗎?
谷歌Android產品管理副總裁胡戈·巴拉(Hugo Barra)
我反問到,你怎么會問小米?他說他在美國多個科技博客上看到關于小米的報道,所以想問一問。深究之后,原來是美國科技博客報道的花邊新聞引起了他的注意,也就是谷歌Android產品管理副總裁胡戈·巴拉(Hugo Barra)因為其女朋友,現任谷歌眼鏡項目營銷主管Amanda Rosenberg(阿曼達?羅森伯格)與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有染而憤然離職,而去向正好是中國的小米。美國科技博客對小米的報道是其手機市場份額在中國超越蘋果,正在引領中國手機產業的革命。
我向這位朋友表達了我的觀點。第一,小米在中國智能手機領域的確獨樹一幟,玩出了自己的特色,但在中國龐大的手機市場中,小米屬于第三陣營,說革命角色有些過。第二,小米的創新更多是營銷模式的創新,缺乏底層創新,更談不上引領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創新。第三,小米模式是在中國特色的市場環境下玩出的新路數,其市場最大也就在亞洲的華人市場圈,很難走出亞洲。
回家之后,我翻看了近期美國科技博客和中國國內媒體對此事的報道,國外幾乎是清一色的八卦報道,順便提及了其下家小米,而國內的報道則是清一色的大贏家小米,吸引所謂美國谷歌副總裁加盟等等極具吸引眼球的報道。有的媒體甚至稱巴拉加盟小米,彰顯中國智能手機的雄心。似乎巴拉的加盟不但讓小米,更讓中國的智能手機產業發生了質的飛躍,小米成為了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代表。
加之雷軍爆料又融資100億美元和之前799紅米上市以及即將發布的米3等,一時間,中國科技界所有的眼球幾乎都被小米所吸引。這與我對小米的看法完全背道而馳,使我不得不再去研究研究這家企業,到底是什么樣的魔力讓業界認為小米成為中國的“創新之王”?
對于創新本身而言,科技界一般的劃分是基礎創新、產品創新和應用創新,對于中國的企業而言,大部分公司都是集中在產品和應用創新層面上,的確這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因為科技本身最終是需要通過產品和應用來呈現在用戶面前。但從創新的比重來看,產品創新和應用創新本身所占的比重僅為三分之一,基礎創新才是創新的核心。
以手機為例,基礎創新主要是芯片(CPUGPUDSPCPRF等)、核心部件(攝像頭顯示屏存儲等)、操作系統(安卓、ios、windows)等等,大家也都非常清楚,這些基礎創新基本上被美日韓等國家的企業所壟斷,雖然中國是全球第一大手機制造國和消費國,但中國企業所掌握的基礎技術都是鳳毛麟角,要么是落后的,低端的,要么就是利潤很低人家不做的,最終而言絕大部分中國手機企業就是一個擰螺絲的ODM或者做一些邊邊角角創新的OEM,真正的贏家仍然是高通、谷歌、蘋果、三星、ARM、博通這些在基礎技術創新上遙遙領先的企業。
說一句難聽點的話,中國手機制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一點:超高的性價比。
至于說應用層面的創新,我只能說去看看那些充滿抄襲的,千篇一律的應用商店內容就知道中國在應用創新方面到底有多糟糕了。
正因為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我才認為小米雖有他的獨到之處,但決不是能代表中國科技創新的典范,更不應該成為中國企業紛紛效仿的對象,中國企業更多的應該堅持向華為這樣的企業學習,加大基礎領域的研究和創新,才能真正成為強者。而依托資本層面、營銷層面的產品和應用創新,永遠都是匆匆過客,如流星般不斷涌現和消逝。
至于說巴拉加盟小米或者說小米收編巴拉這樣的事情,以小米的營銷本性,的確是一件值得大肆炒作的事情。目前看,無論是美國媒體以緋聞捎帶小米的模式還是中國媒體夸大其詞,毫無理性的報道一樣,小米從這件事情上賺足了眼球。
上周五見到手機界一位大佬級人物,該老兄表示,通過小米的網絡營銷可以得出現在做品牌要比以前容易很多,投入少,見效快,正因為如此,他也將從幕后走向前臺,推出自有品牌的手機,這個人就是不久前朝鮮阿里郎手機的ODM。不過,我對此持保留意見,小米的營銷噱頭并非是那么容易學來的。
由此可見,小米的營銷模式的確讓很多人為之心動和稱道,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紛紛效仿。然而看后續依托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造手機的,除了小米之外,鮮有成功的,這也說明小米走到今天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同時,我也認為小米的未來有太多的不確定性。當然,這個只能以觀后效了。
至于說巴拉這個人怎么樣,能夠給小米帶來什么,真的現在看無從說起,因為在谷歌,像巴拉這樣的人隨便一數沒有一千也有八百。巴拉在小米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現在也沒有看到小米的官方消息,也不想妄加猜測。但這幾年,中國科技界也引進了不少國際公司的外籍高管,但其作用目前看也沒有聽到那家公司說真的非常非常大,文化的差異、管理的差異等等使得中國企業使用外籍高管仍然是由頭大于作用。
不過,美國科技博客報道巴拉的八卦新聞倒是很有意思。所謂“一怒為紅顏”,這種事情古往今來、古今中外多了去了。既然自己的紅顏被上司搶了去,“啞巴吃黃連,有苦道不出”,選擇憤憤離職也不是不合情理。況且至今我們也很難找到巴拉離開谷歌這樣一個大的平臺而委身小米,這個與谷歌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企業和平臺的合乎邏輯的理由。
因此,我只能八卦的認為小米正是抓住了巴拉在感情上處于低谷時,高位高價以及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大發展的美好故事將其收攬旗下,以此來博得小米在品牌營銷層面的又一個高峰。
不得不說雷軍的眼光是獨到的,巴拉的離職讓雷軍看到了機會,哪怕只是短暫的機會。一個谷歌負責Android項目的副總裁,因為紅顏被搶離職,這本身就足以吸引媒體和人們的眼球。一些國外主流媒體及科技博客上,小米的名字都伴隨著上述新聞標題而出現。可以說借助此事,雷軍打響了進軍海外市場營銷的第一槍。
現在看來,小米模式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就是需要不斷放出猛料供大家在互聯網上炒作,不管是新產品發布還是一次融資還是這次的巴拉事件,不斷的炒作,讓小米的品牌知名度不斷攀升,從而在資本市場不斷斬獲,以此博得創新之名,發展之名。比如現在不經意間已經估值百億美金的大公司,而小米公司誕生才區區三年。
至于說引進巴拉是否是為了進軍美國市場我是持懷疑態度的,我在前面已經提到小米很難走出亞洲市場,更何況美國市場。
但小米發展到今天,有一個事情是必須要交代的,那就是如何讓這幾輪投資的股東們解套,怎么解套?要知道,估值再高那也都是虛的。只有通過上市才是最佳的解套方法。至于在那上市,則是個學問。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中國的絕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都是在美國上市,而沒有在中國上市,這里面還是很有故事的。不管小米現在如何火爆,中國股市、中國投資人和中國的手機界還是看得很清楚的,只是不愿意揭開蓋子而已。因此我認為,去美國上市才是小米最好的解套方法,而巴拉則可能是雷軍續寫小米劇本的理想角色,身出名門,緋聞纏身……
這一切似乎都順理成章,極度貼合小米的商業模式,先把小米的品牌在美國打響,讓更多美國人知道小米在中國這一最大的單一市場,甚至在亞洲很多地方的發展和表現,從而為小米在美國上市鋪平道路,最終讓小米在美國上市,最后讓那些支持小米的股東們解套。
由此可見,小米的這盤棋下的還是蠻大的,雷軍說小米5年不上市也是有道理的,因為其每一個階段都需要通過精心策劃的炒作來完成,缺一不可,而巴拉則是其劇本中被炒作的新角色,雷軍之精明由此可見一斑。
推薦閱讀
9月1日,上海將迎來第六次寬帶大提速,百兆光纖將不再是“高富帥的傳>>>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緋聞巴拉:雷軍續寫小米劇本的新角色?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30902/285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