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網上一條消息引發了網友們的普遍關注。消息稱臺灣的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對多款著名手機進行檢測后發現,用手機上網比平時要多出5萬到6萬倍的電磁波,用的越久,對于人體的危害恐怕也越大。電磁波和塑化劑一樣,都是2B級可能致癌物,建議民眾遠離。
手機上網電磁波激增
手機上網真的會產生大量電磁波嗎?昨日,媒體援引臺灣媒體的報道稱,手機上網產生比平時高5萬至6萬倍的電磁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長期暴露在電磁波下,大約會讓3%至5%的人產生電磁波敏感癥,導致疲勞、頭暈、失眠等癥狀。
發布該消息的臺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理事長陳椒花還煞有介事地說,電磁波跟塑化劑一樣,都是屬于2B級可能致癌物。一位通信專業的專家說,如果信號不好,手機上網和通話時就會發射更大的功率,所產生的電磁輻射也更多。因此他建議不要在信號不好的地方上網和通話,以免電磁輻射突然上升。另外電磁波的衰減是與距離成立方的,應避免腦袋離手機天線太近。
雖然這條微博被大量轉發,但很多人仍對試驗的真實性持懷疑態度。中國移動浙江公司市場經營部的葛長偉就說:“光也是電磁波,地球天然就是電磁波海洋。好奇的是,都這么危險了,人類怎么還沒滅絕?”
何為電磁波過敏癥?
對于很多人來說,電磁波過敏癥還是一個新名詞,但事實上,目前還沒有明確證據,證明電磁波與人體出現疲勞、頭暈、失眠的癥狀有關。甚至還有科學家認為,這完全是一種心理疾病。
2004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在捷克布拉格設置了一個實驗室,專門研究電磁波過敏癥問題。研究發現,沒有證據表明,電磁波過敏癥與接觸電磁場有關聯,因為就分辨電磁場的能力而言,那些自稱患有電磁波過敏癥的人與其他人沒有差別。研究報告指出,電磁波過敏癥的產生可能源于精神作用,或者因為相信有電磁波過敏癥的存在,從而產生心理暗示,進而產生心理壓力。
另外,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的研究員也在2007年進行了類似實驗。實驗結果顯示,自稱患有電磁波過敏癥的人其實察覺不到電磁波的存在。由于缺乏確鑿科學依據,不少有關無線網絡有害人體健康的言論無法成立。
目前,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同,像電磁波過敏癥這樣的病癥根本不會存在。按照很多研究人員的分析,像很多電磁波過敏癥患者所出現的癥狀,其實可能是由診斷失誤,或者是由他們的心理作用造成的。一些專家說,像電磁波過敏癥患者這樣的人可能同時患有心理疾病,或者是一種“反安慰劑效應”的表現,也就是說你覺得有些東西會讓你生病,結果你就真的生病了。
盡管如此,不少專家指出,人們需要認真對待電磁波輻射。無論產生那些不良反應的原因是什么,對于某些人而言,電磁波過敏癥確實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困惑。
■醫學專家
無法證明電磁波與癌癥有關聯
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放療專家盧太祥告訴記者,其實,在大自然中本身就存在很多電磁波,但至今無法證明電磁波與癌癥有關。
“大約20年前,曾經有電磁波引起腦腫瘤的傳言,但后來歐美專家都已經對此辟謠了,腦腫瘤根本就不是打手機引起的,至于其他的癌癥就更加微不足道了。”
盧太祥建議,民眾沒有必要為這類“虛無縹緲”的致癌物擔憂,反而應該知道規避明確的致癌物,例如含亞硝酸鹽、黃曲霉素的食物等。
另據了解,所謂2B級可能致癌物中,其實還包含咖啡。
推薦閱讀
?蘋果已悄無聲息地為iPod和iPod Touch推出了一項59美元的AppleCare+維>>>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手機上網致癌?專家稱無法證明與癌癥有關聯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30912/286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