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一次,蘋果沒有改變世界”、“蘋果公司正從偉大墜落為平庸”……對于做出這些標題的媒體來說,盡管變了色的iPhone依然是部好手機,但失去了那一層“革命性的創新”色彩,它們就不配擁有哪怕一個詞的褒獎。
沒辦法,誰讓這是蘋果公司,誰讓那只缺了一角的蘋果背后,有一個揮之不去的“創新之神”喬布斯的身影。這就好像唱歌的時候,第一句調子起高了,順利唱完的難度便陡然增加,蘋果現在就是這樣。
不過,別只會說沒了喬布斯的蘋果變得平庸,你以為創新就那么容易嗎?讓我們給庫克留點空間,替他梳理一下創新的艱辛。
偉大與平庸,只隔一點“創新”
還是繞不開美國時間9月11日凌晨那場招致無數鄙夷的發布會,正是在這場時長85分鐘的發布會里,64位A7芯片,“土豪金”、“腦殘粉”等多種顏色,更大的攝像頭光圈,升級版的iOS 7系統,以及最重要的“革新”——指紋識別,成為大家眾口一詞“蘋果創新力衰落”的重要證據。
確實,從蒂姆·庫克口中吐出的iPhone 5S和5C的所有亮點,在發布會之前,幾乎都被科技媒體甚至被林志穎猜了個正著。唯一沒有被猜中的,只有和Cheap沒有半毛錢關系的價格。
從11日開始,蘋果股價連續兩天下跌,市值蒸發350億美元,夠每個北京人人手一個iPhone 5C。隨后,細心的中國媒體又繼續為蘋果公司著急:“2013年二季度,蘋果的凈利潤率從去年同期的38%降至26%,跌落至2009年三季度的水平。2013年財報將以利潤率和利潤額罕見的‘雙下滑’,揭開‘后喬布斯時代’的第一份答卷。”
喜歡揭人老底的中國人一定更喜歡下面這份報告:在細數了2007年第一只iPhone面市以來的蘋果股價變化后,德意志銀行發現,除了喬布斯時代iPhone 3G發布的第二天股價出現下跌,庫克時代的iPhone 5、iPhone 5S和5C的上市,已經連續兩次打破蘋果新款產品發布后股票上漲的歷史。
于是,無論從歷史還是未來,我們都找到了“庫不如喬”、“蘋果公司衰落了,要被三星超越了”的論據。
不過,你們忘記了嗎?盡管相較于創紀錄的全球最高市值6235億美元,蘋果公司目前的市值只剩下了4590億美元,但它依然是全球市值第二高的企業,僅次于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在IT領域,蘋果公司更是毫無懸念地雄踞榜首,那個據說要超越蘋果的三星,市值仍然只有蘋果的一半。而且,蘋果公司目前仍手握2000億美元現金,每季度出貨量在3000萬臺以上的iPhone和iPad,也仍然是利潤率在50%以上的“吸金”利器。
然而,這就是野蠻生長的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即科技、媒體和通信)領域中的鐵律——哪怕就少了那一點點“創新”,蘋果公司未來的命運,就只剩下股神巴菲特的評價:“我不會買蘋果公司的股票,因為我不知道它10年后會怎樣。”
創新精神何來?Think Different
繼續復盤9月11日凌晨那場被視為蘋果未來拐點的發布會,如今的蘋果靈魂人物CEO庫克和總設計師喬納森·艾維語調溫柔,與當年喬布斯決斷、不容置疑的演講風格反差鮮明。
這微妙的差距,也許就是蘋果丟失了的開創精神。回到那部改變了智能手機行業和全世界的iPhone,在喬布斯2007年將它拿在掌中之前,所有的智能手機廠商只能按照電信運營商主宰的游戲規則運行:廉價的塑料鍵盤、反應遲緩的電阻屏、手寫筆,是喬布斯強硬地說服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讓蘋果進行iPhone的全新設計,包括全觸摸屏、多點觸控和一系列硬件,甚至都沒讓運營商摸一下。
同時,喬布斯還變革掉由運營商向用戶指派應用程序的格局,開創性地以App Store的方式,讓用戶可以自行選擇喜歡的應用,甚至讓開發者可以自主設計應用程序。
重新定義手機以及硬件與軟件的關系,這就是喬布斯回歸蘋果后,使其成為當代最偉大科技公司的創新密碼。而想要達成這種變革,似乎首先就要與溫文爾雅絕緣,在伊薩克森那本50萬字的《喬布斯傳》里,喬布斯永遠為了目的咄咄逼人、獨斷專行,而且脾氣暴躁。他可以說服并不富裕的養父母讓他去上昂貴的里德學院;他可以說服手下的設計師每天工作20小時;他可以親自給記者打電話進行媒體公關;他可以用最惡毒的語言攻擊競爭對手,又在需要時與他們攜手并肩。
如果進一步開掘這些神性與陰暗共存的表象,那就是出生于美國戰后嬰兒潮的喬布斯,在成長歷程中被時代深深孕育的叛逆精神和多種人生可能的嘗試,當這種內心深處永遠無法消除的“不安”精神被灌注到科技領域,它促使喬布斯創立了蘋果公司,推出Mac、iPod、iPhone和iPad等一系列創新產品。
喬布斯雖然在蘋果公司的股權不到1%,只拿1美元年薪,但他對變革和創造執著的追求,凝聚成蘋果公司那句著名的口號:Think Different。
保持創新的活力,比創新本身更重要
世上再無喬布斯,而隨著Galaxy S、Note系列等大尺寸屏幕手機的出貨量超越iPhone,搶先蘋果推出智能手表Gear,三星開始被科技界視作下一個創新的源泉。而為了等到這一天,三星電子已經努力了20年。
以貿易起家,曾輾轉制糖業、紡織業的三星在徹底轉型做電子產品時一度成為“山寨”的代名詞,但為了改變命運,從1993年開始,三星電子便確定了新的公司愿景:“創新即一切”,甚至提出了“除了配偶和孩子,一切都有變”的口號。
但相比蘋果革命性、破壞性的開創,技術驅動型創新的谷歌和秉承了東亞文化的三星,走的是另一條路,即《全球創新1000》一書作者巴里·賈魯澤爾斯基認為的市場閱讀型創新:這是一種典型的快速追隨策略,他們并不一定要在技術上取得顛覆性的效果,但是會觀察創新之處,并迅速推出自己的版本并抓取市場份額。
“如果僅憑糟糕地復制iPhone,三星不可能在三年之內攀升到全球最具創新公司排行榜前列。三星在恰當的時機推出了自己極具吸引力的產品,這也是一種創新,是屬于自己的攻堅戰略。”賈魯澤爾斯基說。
無論以何種形式創新,讓企業永遠保持創新的活力,可能是比創新本身更復雜的問題。從當代科技領域的發展歷程看,創新的能力似乎總是與公司的規模成反比。那些在自家車庫中,三兩個死黨鼓搗出一臺計算機、一款應用軟件的惠普、微軟們,在快速成長為百億、千億美元規模后,哪怕每年投入百億美元進行創新探索,其創新力還是無法與Facebook、Tesla這些初創型企業相提并論。
這不得不讓人想起熊彼特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中提出的著名的“創新假設”。在他看來,“企業規模越大,技術創新能力越強”;“市場集中度、支配地位越高,技術創新效率越高。”50多年來,這一假設既不斷被驗證,又不斷被突破。它見證了曾經的柯達、如今的諾基亞的衰落,也冷眼旁觀著蘋果的掙扎;它還催生了谷歌為保持創始人的創新活力,天才性地設置出雙層股權的努力,以及馬云為給阿里巴巴儲備創新力,對合伙人制的堅持。
對于一個社會組織來說,這也許就是創新的魔力,它是如此珍貴,讓我們永遠無法停下追尋。
9月11日,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出席美國發布會,介紹最新產品iPhone 5s。
在2007年,喬布斯說,今天“蘋果將要徹底改造手機”。
推薦閱讀
在今年六月舉行的WWDC上,作為iOS 7中最重要的新特性之一,蘋果正式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別再“噓”蘋果了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30915/286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