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智能手機,你常常聽到這樣的抱怨:電池太不抗用了;玩游戲一點都不流暢;什么破攝像頭,把我拍的這么丑……當然,另一些時候,你聽到的抱怨也許是這樣的:為什么我的手機總死機?為什么新品剛上市就斷貨?為什么我剛買沒多久它就降價了啊……
第一類抱怨,基本和硬件配置有關,我們縱然無奈,但也有跡可循;第二類問題,則相對有些奇妙,起碼,它的現象和本質并不太容易猜透。
今天,我們就來重點分析一下第二類用戶的抱怨——關于智能手機的那些怪現象。
死機:有點像買彩票 差別的是中獎率
很多智能手機用戶都有過“死機”的經歷,畫面不動,或者干脆屏幕一黑,常規操作無法恢復其活力的,我們稱之為:“手機死了”。
死機和質量有著最根本的關系。蘋果的iPhone可能幾個月也不死一次,路邊的山寨機,常常整得你死去活來。智能手機為什么會死機?
現在假設你和我都穿上了隱身衣,我們悄悄潛伏到手機公司測試部門,看看一部智能手機的測試過程是否符合規矩,為什么會讓可能死機的產品通過檢驗。
在邁進手機研發大廈前,簡單介紹下一部手機的誕生流程,以免進去后迷了路。
手機的誕生簡單可分為“預研--設計--研發--測試--制造--銷售--維護”幾個環節。這期間很多流程都是相互交叉,甚至來來回回折騰不休。例如測試會提前到研發初期介入,來保證產品的問題能提前發現,還有即便進入到研發和測試的末期,設計環節也有可能提出新的變更——然后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成果需要推倒重來。
走進測試部,你會發現一臺臺手機被連接到電腦上,電腦屏幕快速運行著一行行神奇的代碼。這便是手機測試的核心環節——跑測試用例。
我們簡化下,測試用例是根據經驗和需求,設計出手機可能存在的各種場景,簡單到“撥出一個電話”,當系統運行這個用例時,電腦把指令傳給手機,手機就會真的撥打一個號碼,然后反饋一個結果回來:成功,或者失敗。
一般手機公司的測試用例庫里,會有幾萬甚至十幾萬的測試用例,然后根據手機型號的不同,選出其中一部分進行針對性測試。測試通過的,打一個對號,測試不過的,測試員會提交一個“問題單”給測試經理,再通過研發經理輾轉到開發對應代碼或硬件的工程師手里。
如果問題單被研發人員解決了,會把修改的硬件或軟件再次提交給測試部門,進行二次驗證(術語叫回歸測試)。
一臺手機的研發過程,基本上就是開發部門與測試部門的博弈過程,一路的刀光劍影。測試部的KPI就是誰提的問題單更多更狠,開發部的績效則是保證進度和少出問題。所以,兩者基本上就是天敵。
手機研發是個系統活,不可能等到最后再去看是否合格。精明的管理者會在整個流程里設置多個檢測點(術語叫TR點),每個點必須實現一部分目標。這樣可以做到風險可控。
對于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測試與研發經過友好或者激烈的討論,決定“解決掉”,不管了,裝作什么事都沒發生。
OK,這就是死機的根源。一部分問題單由于能力問題,或者是測試過程太復雜,手機廠商會根據風險評估來把他們屏蔽掉,并且有一個很欣慰的理由——留待后續版本解決。因此,這些沒有通過的測試用例,如果偶爾被你在操作時復現了,那基本上就是一個結局——死機。
手機死機的另一個常見可能,和情景無關,叫做“內存溢出”。
實際上,手機每次運行一個程序,都會占用一部分內存,然后在退出是釋放掉。但有時候,出于某些設計上的BUG,程序退出后沒有釋放內存或釋放不充分,就導致手機越用內存越少,這時候,如果忽然開啟個大程序,剩余內存不足以承擔,那就只剩死機或重啟一條路了。
對于大部分的功能和應用場景,手機廠商是會負責測試通過,不可能打一個電話就死機。
至于為什么有的手機容易死機,有的手機不容易死機,其實道理也簡單。研發能力決定了遺留問題單的多少,測試能力和責任心決定了測試用例的多少,還有各種不可控的因素,例如制造工藝的粗糙、操作環境的變態等,也會提高死機的概率。
缺貨:缺的不是貨 是預估銷量的經驗
死機的問題基本上心里有數了,接下來去采購部和制造部看看缺貨是怎么一回事。
有個怪現象最近很流行。某款旗艦機發售,大家排隊購買,結果隊伍還沒排完,手機就賣光了。
是手機廠商不愿意賺錢?當然不是。對于采購部來說,他們需要為手機的生產提前預訂或囤積各種配件,從CPU、內存到攝像頭、外殼甚至包裝用的盒子。
但這里面會有一個小問題:采購的價格一般是根據訂貨量多少來衡量的,買過菜的朋友都明白這個道理。但一部手機上市前,很難準確估計出它的具體銷量,配件訂多了,價格是便宜,但積壓的庫存反而更虧。
那就少囤積些配件?這正是手機缺貨的原因之一。為了規避可能風險,手機廠商在采購零部件時,不會太冒進,可一旦手機銷量超過預期,配件囤貨用光了,那就是缺貨沒商量。
還有另一個可能,是意外的零件供貨不足。于是,手機廠商會對關鍵部件采用從多家供貨商進貨的方式,來盡量規避這樣的風險。
但這不是缺貨原因的全部,接下來再去制造部挖點料。這里的制造部不僅是手機廠商的制造部門,因為大部分手機是代工制造,因此也包括代工廠在內,為了便于描述,統稱“制造部門”。
在制造部,則是另一番景象。所有的機器全部開動,加班加點大生產。但為什么只有兩條產品線在生產這款熱銷手機,其他八條線都在加工別的產品?
手機制造基本外放到代工廠,而一家代工廠會接收不同企業的加工訂單,這里面就有一個排期問題。廠商會根據自己產品的銷量預估,給代工廠下訂單,安排工期和具體哪幾條產線來生產。但如果這個銷量估計不準確,而代工廠的其他流水線又排滿了,那結果還是一樣的——缺貨。
所以說,估計銷量非常重要。
當然,以上所述并非手機缺貨的全部原因,還有很多人為或者廠商刻意制造的因素。
降價:降與不降之間 拼的是面子
在手機產品降價的歷史上,有兩個極端的代表,蘋果和諾基亞。蘋果產品在下一代發售前幾乎從不降價;諾基亞的旗艦則基本上以幾個月降一次的節奏,和iPhone5同時代的Lumia920,如今價格已直追小米。
關于降價,我們要探聽的是成本控制部門。
一部手機的定價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首先,市場部會估算出手機可能的銷量,然后研發部根據自己投入的人力物力,算出每一臺手機的研發成本;采購部拿著Excel表格,也搗鼓出每臺的硬件成本;最后,其他支撐部門和市場營銷團隊給每臺手機加上宣傳和渠道成本,這個總和就是手機的基本價值了。
但經濟學家早就教育過我們,價值不等于價格。加價多少,要看廠商的良心,以及對品牌的信心。
促成降價有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表現出來就是主動降價和別動降價。
先說內因。手機的價格絕大多情況下是要高于成本的,其中硬件、包裝甚至渠道的部分是和每一臺手機掛鉤,基本不變(采購價格可能會變化,但幅度不大),而軟件研發成本在手機上市后就不變了(暫時忽略部分維護成本),手機銷售越多,每一臺分擔的研發成本和市場前期宣傳成本就越低。當手機銷量超過預估值時,每一臺手機的成本就開始下降,這時候,降價便成為了理智的可能。
再說外因。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新手機的快速推出,讓每一款機型都朝不保夕地在市場上拼殺著。當新一代機型上市,或者競爭對手壓低價格,手機廠商勢必要考慮調整自己產品的定價。如果此時銷量已超預期,那么降價便是順勢而為;如果銷量不佳還非降不可,那就只能從自己的利潤部分開刀。
會不會有手機把價格降到比成本還低?記住,手機成本是一個浮動變化的過程。
當一款手機在早期高價格時賺了很多錢,那么,其在銷售末期可能會降低到成本價甚至跌破成本去銷售,雖然這時賣一臺就賠一臺,但加上早期賺的利潤,總成本還是遠低于總營收的。
為什么不直接停產,這樣獲得的利潤不是更高嗎?
雖然賬面上是這個道理,但廠商們追求的不僅僅是利潤,還有出貨量、市場地位等諸多因素。如果能在已經大賺的前提下,犧牲掉部分利潤,來換取更高銷量和更大市場,對于品牌、用戶群體甚至股價都有良性促進。
總之,有一個真理永遠存在:市場里,企業永遠比消費者更精明。
推薦閱讀
據BBC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計劃在2014年把3D打印機送上國際>>>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31001/289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