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的《北京青年報》發表了題為《別讓電商“吹牛”不上稅》的評論。文章建議,監管部門借鑒某些國際經驗,讓這些電商吹牛就上稅,吹得越大上得越多,以遏制電商的數據造假。
文章提出的問題非常值得關注并應認真對待。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改變了零售商業的營銷方式,而電商及網絡銷售的風起云涌,也使越來越多買賣雙方的一次次交易,成為大數據浪潮中的一朵朵浪花。然而辛普科技發現,基于電子交易、網上搜索、公共平臺互動等行為而產生的大數據,因其在現代信息技術支撐下電子化生成、規模大、實時更新,因此被認為比傳統的統計數據更加全面、及時、透明,具有更大的應用價值和應用前景。如果大數據出現了造假、甚至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其情景是非常恐怖的。辛普科技就此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是不易發現。無論是刷單、灌水,還是人為在后臺做一些手腳,或是直接發布一個虛假數據,一切都好像是自然生成、水到渠成的結果。
二是難于監管。目前,絕大多數網絡大數據都不需要報送。現行法律法規也并沒有對大數據的生產、發布和使用作出規定,也沒有明確哪一個職能部門負責監管,更沒有對虛假數據進行處罰的相關條款。
三是連鎖反應。如果有相關利益者因造假獲利而不付出代價,必然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使造假者和造假行為越來越多,重創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
四是誤國誤民。虛假的大數據信息用于國家決策,必然帶來決策失誤;用于個人行為,也必然帶來誤讀誤判,給個人的選擇和利益帶來損失。
因此,防止和遏制大數據造假,不是未雨綢繆,而是已經迫在眉睫。除了要讓電商吹牛就上稅以外,更應盡快啟動相關立法工作。要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對大數據的生產、使用、提供、發布作出規定,對利用和制造虛假信息誤導公眾的行為明確相應的處罰條款。要通過運用法律的、經濟的手段,使造假者付出其付不起的代價,同時使大數據真正在服務決策、服務社會、服務百姓、服務生活方面發揮大價值。
推薦閱讀
最近有兩家公司應該都比較郁悶,而這兩家公司在此前兩三年都是大紅大紫甚至被很多人譽為不敗神話,一家是統治了世界科技行業已經五六年之久的蘋果,一家是以互聯網思維起家>>>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大數據造假很恐怖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50701/296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