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臺自誕生起就展現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和超乎常規的發展,作為“互聯網+”在金融領域的重要表現形式,也獲得了政府的鼓勵與支持。今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首次寫入互聯網金融。周小川對此進行了解讀,其在輔導讀本中指出,將順應信息技術發展趨勢,支持并規范第三方支付、眾籌和P2P借貸平臺等互聯網金融業態發展。
然而P2P平臺跑路現象頻發亦引發了各種爭議。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國內問題平臺數已達到1078家,其中10月新增47家。
問題出在哪里?在過去的2個多月時間內,21世紀宏觀經濟研究院與江蘇省互聯網金融協會聯合進行了調研。調研組成員對國內300家P2P平臺的調查分析發現,行業大面積虧損。該調研從平臺盈利模式出發,解題P2P跑路。
21世紀宏觀研究院認為,P2P代表了中國互聯網金融的成長方向,能夠為小微企業融資與社會經濟帶來正面效應,而引發跑路的一個重要的根源,在于現行的網貸平臺盈利模式不足以支撐財務的連續性,因此應對其進行創新和優化,推動規范化、陽光化,兼顧投資安全與融資便捷,促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00家P2P平臺樣本調查:行業大面積虧損,擴大規模能止損?
從調研來看,國內P2P網貸平臺主要表現為三種類型:純粹的信息中介模式、提供擔保的網貸模式、債權轉讓模式。
具體而言,第一種最原始,具備金融脫媒性,利潤來源于利息管理費與借款管理費,收入低;第二種在目前占比最大,發揮著資金與風險中介的作用,但擔保費收入增加,約為借款金額的3%。
第三種主要在于傳統金融機構將其信貸資產利用互聯網平臺實現對外的分散銷售形式,投融資雙方并不直接發生債權債務關系,由第三方向借款人發放貸款,再通過第三方把債權轉讓給借款人,金額標的更為零散、資金期限更為靈活,表現為“多對多”。
在該模式下,P2P網貸平臺能夠獲取一定利差收益,但也相應地承擔著對融資方的資質審查與資金監督責任。
調研組成員對國內300家P2P平臺的調查分析發現,2015年10月,中國網貸成交額為1196.49億,P2P平臺總數高達3598家,意味著平均融資額僅為3325.43萬元;行業利率為12.38%,月利率則為1.03%,由此大致推算出其盈虧平衡時月交易規模約為4788.66萬元。(21世紀宏觀研究院提醒,由于是對全國平臺的抽樣調查,因此平衡點估算可能略有偏差。)
與網貸之家發布的數據對比發現,處于該平衡點之上的平臺總數僅為151家,因此網貸行業正處于整體虧損狀態。
所以,在現有盈利模式下,前期的網貸平臺收入無法彌補其高額成本,難以維持成長的持續性與規范性。
21世紀宏觀研究院發現,除去前期 “燒錢推廣”外,網貸平臺創新出線上融資、線下審核的風控模式,無法依照歐美國家的數據分析模式來構建風控體系,因而產生了高風控成本的副作用。
從收入看,網貸平臺收費以服務費為主,高度依賴交易規模。純粹中介平臺的收益與交易量呈高度正相關,與風險損失及壞賬呈負相關,所以平臺要實現生存發展則必須增大交易規模,同時要兼顧到壞賬率的控制。
總體而言,中國P2P網貸平臺盈利具有“條件性”:只有當交易總額達到一定規模時,才能彌補前期虧損、實現盈虧平衡。
從P2P盈利與發展路徑解題平臺跑路
在調研過程中,21世紀宏觀研究院發現,若無雄厚的資金背景或者政府扶持,網貸平臺極易出現平臺資金斷鏈而“跑路”的情況。
從收入與支出的“一進一出”兩個角度來看,網貸平臺的盈利與發展路徑有以下幾種改善方式:
在增加網貸平臺的收入上,可以采取對特定P2P平臺給予財政補貼“科學制定平臺服務費率”、“提高網貸平臺準入門檻”以及“重組構建區域性龍頭企業”等四種方式。
具體而言,對比融資租賃企業的發展,從政策的公平性角度而言,對平臺(服務中小微企業)進行財政補貼有之合理性,但其對象要進行遴選,實行數量限制,重點對以中小微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特定交易規模以下的P2P網貸平臺給予政策扶持,并根據平臺機構的注冊資本、當年交易增長率、信用等級等達到要求的網貸平臺予以補貼或獎勵。
21世紀宏觀研究院建議,因為網貸平臺收益與交易規模成正比,因此P2P平臺收費標準的制定既要充分考慮實際運營成本,也要兼顧到信貸風險與客戶實際可承受程度,利率需控制在籌資方的承受范圍內。
隨著技術的進步,P2P平臺未來將逐漸提高交易費在收入中的比例,減少甚至取消注冊費用將會大幅增加平臺用戶,從而縮減自平臺設立到盈利平衡的營運周期。同時,由于網貸平臺一般需3~5年才能收回前期投資,因此建議對P2P行業在行業牌照、注冊資本金、風控體系方面設定標準的準入門檻,例如從維護地方經濟穩定發展的角度來看,監管部門可以對P2P平臺設置最低注冊資本金制度,從而提高平臺的抗風險水平。
P2P平臺本質是企業,因此,隨著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與非銀支付網絡支付管理辦法的相繼出臺,大部分的小規模網貸平臺生存空間將被嚴重擠壓,進行平臺的整合重組,能夠減輕高注冊資金的壓力,組建區域性龍頭企業能夠形成品牌效應與區域壟斷優勢,逐步改善平臺盈利情況。
從“節支”的角度看,P2P網貸行業正處于大面積虧損狀態,可以在營業稅和增值稅的范圍內,科學制定在網貸平臺企業的適用起征點,適當提供減、免稅負的政策優惠,并將差異化稅率應用于不同類型、規模的網貸平臺。
此外,P2P平臺應堅持垂直細分化發展路線,即提高產品創新能力,利用大數據全流程審批大幅削減成本、提高風險把控水平,以及尋找優質項目加快P2P平臺品牌與影響力,形成良好的投資與項目的循環。
推薦閱讀
“事故e處理”將正式運行 實現遠端定損、理賠 5000元以內賠償可當場到賬 京津冀或將同步使用 北京市交管局、北京保監局和北京保險行業協會昨日聯合推出了>>>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98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