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身”傳聞剛剛平息,直播app“映客”今天再次被蘋果下架。外界有傳言稱,此次下架的原因是映客持續(xù)刷榜,但映客官方對于整件事并未給出回復。

目前已無法在App Store中找到映客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映客第一次被下架。早在2016年年初,映客就數次被蘋果商店下架,還曾經以“映克”這個名稱緊急上線,減少下架帶來的經濟和流量損失。
根據相關研究報告顯示,最新估值已經來到70億人民幣的映客,從裝機量、用戶數以及市場份額上,已經是娛樂類直播的第一名。但它離高枕無憂仍然非常遙遠。3月份,映客宣布開放應用層SDK,接入一些中型體量的直播平臺;上個月又傳出被A股上市公司“宣亞國際”收購,外界傳言中,映客似乎一直在尋求新資本的介入,甚至直接去找“接盤俠”。而種種傳言似乎都指向映客面對的艱難。
所以,映客面對的困難到底是什么?主要還是兩點,流量和資金。
流量枯竭
對于直播平臺來說,流量是極為要緊的。映客曾經以驚人的發(fā)展速度、強大的融資能力,成為直播領域的第一名。然而,直播平臺流量上升與下降的速度同樣快,用戶留存率極低,如果沒有持續(xù)獲取眼球的能力,流量急速下降幾乎是必然的。
從百度指數來看,近30天內,映客的整體搜索指數以及移動搜索指數均處于下降的趨勢里。

而映客在3月份開放SDK,核心目的也是為了低成本獲取流量。但這個功能很可能成為一個“雞肋”。
映客的SDK面向中小直播平臺,將自己平臺的架構和功能開放給其他平臺方,最多幾天的時間,其他平臺就可以在映客上開放直播功能。映客的思路是:映客有完整的技術和架構,手握用戶和流量的中小平臺一旦接入,也能為自己帶來流量。對于不夠財大氣粗,無法像陌陌一樣動輒投入幾百萬美金用于產品研發(fā)、架構搭建的直播平臺來說,映客開放SDK意味著一個新的變現渠道。
但問題來了,對于映客本身來說,中小平臺有多大的意義呢?
流量趨于枯竭且昂貴的今天,任何面對C端的互聯網公司思考的都是如何保護自己的流量,而不是分散。引入一些不大不小的直播流量,對于映客來說并沒有什么實際效應。而一旦接入的第三方平臺有了資金,也會選擇自己研發(fā)產品和架構。想要長期從別人身上獲取流量是很困難的。SDK顯然只是個權宜之計。
高投入模式帶來的資金問題
一個月以前,映客就傳出了“賣身”傳聞,而買家究竟是誰,眾說紛紜。
有傳言稱“接盤者”是A股上市公司宣亞國際,也有內部人士稱,近期映客一直在與BAT其中的某家接觸,尋求被收購。當然,傳言并未被證實,但從中折射出,映客正面臨著資金問題。
首先,是高昂的運維成本。
此前,映客CEO奉佑生在接受財新采訪時曾經表示,映客每個月的成本在1億人民幣左右。而在廣告投放上,映客也是從不手軟。去年六月起,映客在央視頻道、影院、戶外燈箱都有鋪設廣告。而今年開始,映客市場投放的力度銳減。
而另一方面,下一輪融資似乎并未開啟。上一輪融資還是在2016年9月,B輪投資方昆侖萬維(300418,股吧)以2.1億人民幣價格出售其擁有的3%映客股份。而在必須持續(xù)投入才能維持流量和規(guī)模的行業(yè),融資停滯也不算是好消息。
而更重要的是,現在的映客似乎很難快速找到下一個接盤的人。
70億的估值本身就是很高的門檻,其次,阿里與騰訊早已經通過自建與投資結合的方式,對直播領域進行布局。阿里的淘寶直播、天貓直播以及優(yōu)酷旗下的來瘋直播,就是在電商、秀場兩個垂直領域的布局。騰訊的反應更快,旗下已經擁有9家直播平臺。包括Now、企鵝直播、QQ空間直播、花樣直播等。而百度在迎來陸奇之后,重心就放在人工智能上,并無意于投身于直播這個紅海。
如何在驟冷的環(huán)境里活下來,或許是映客現階段最需要考慮的問題。
推薦閱讀
海信電器稱原材料上漲是一季度利潤下滑主因 零售額占有率繼續(xù)提升
本報記者 陳慕鴻近日,國內彩電龍頭海信電器發(fā)布的2017年一季報引起市場關注,主要原因在于一季度公司凈利潤僅實現2.69億元,同比下降49.53%,使得已習慣公司穩(wěn)健“節(jié)>>>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5/302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