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問鼎》副本戰(zhàn)役強勢推出,兩軍決戰(zhàn)陸續(xù)上場!秉承忠實歷史的承諾,《新問鼎》副本系統真實還原史實所載,生動的演繹了傳世戰(zhàn)爭的始末,著名歷史人物悉數登場。強烈的歷史帶入感,緊湊的戰(zhàn)斗節(jié)奏,撲朔迷離的劇情,讓玩家仿如重回歷史,去經歷那充滿硝煙的古戰(zhàn)場,領略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帶來的內心震撼。
今天,就讓我們對《新問鼎》50級副本昆陽之戰(zhàn)做一下詳細了解。

昆陽之戰(zhàn)
【副本等級】:50級以上
【副本地點】:潼關NPC王莽
【副本典故】:新朝末年,赤眉發(fā)難于山東,綠林起于荊楚,兵鋒指向關洛。王莽乃令王尋、王邑等調集兵馬四十余萬,進圍綠林軍于昆陽,綠林軍偏將劉秀說服城中將領堅守城池,并率數十騎突圍至定陵、郾縣,請得數千援軍星夜返回,與守軍夾擊新莽軍,新莽軍大敗,王尋戰(zhàn)死。

副本詳解
玩家每進入一個新場景都會觸發(fā)事件。有機率觸發(fā)精英戰(zhàn)斗,精英戰(zhàn)斗中會出現敵軍的武將,并與之戰(zhàn)斗。同時,副本中還有一定機率會刷新“明怪”,在玩家擊敗敵軍后,都將獲得豐厚的獎勵。

新場景
副本BOSS:王莽、王尋、王邑

精英戰(zhàn)斗
【王莽技能】:
1、天鳳地皇:國士系群體攻擊技能,范圍3人并附加“燃燒、中毒”狀態(tài)。
2、神勝萬里伏:國士系輔助類技能,己方全體恢復生命并解除所有負面狀態(tài)。
3、祥瑞天兆:國士系群體攻擊技能,范圍10人并解除對方所有正面狀態(tài)。
4、死士:國士系輔助類技能,召喚3名“死士”進入戰(zhàn)場。死士陣亡時,100%發(fā)動殉身一擊,與攻擊者同歸于盡。
【掉落裝備】:
白雉錦環(huán)、五均六筦、儒生履、天瑞云綬、萬里伏、慕古面罩
【王尋技能】:
1、霆崩:豪杰系群體攻擊技能,范圍3人。
2、鎖龍:豪杰系單體攻擊技能,范圍1人并附加“遺忘”狀態(tài)。
【掉落裝備】:
神草結、青木笞鞭、王尋的天鳳璽
【王邑技能】:
1、大地狂嘯:謀臣系群體攻擊技能,范圍3人。
2、泰山壓頂:謀臣系單體攻擊技能,范圍1人,傷害較高。
【掉落裝備】:
元磁指環(huán)、長釘蹄鐵、王邑的地皇印

人物屬性
在50級昆陽之戰(zhàn)副本中,除了最終BOSS之外,還有三位隱藏BOSS,探索該副本每一個角落后,便能找到他們的足跡。
隱藏BOSS:壺公
【壺公特點】:
1、受到傷害時,會將傷害分攤到威斗銅人上。
2、使用技能攻擊時,每回合攻擊兩次。
【壺公技能】:
1、五色淳光:謀臣系輔助技,己方全體恢復生命并附加“強兵、強甲、加速”狀態(tài)。
2、洪水:謀臣系群體攻擊技能,范圍3人,傷害較高。
3、烈焰:謀臣系群體攻擊技能,范圍3人并附加“燃燒”狀態(tài)。
4、狂風:謀臣系群體攻擊技能,范圍3人并附加“禁錮”狀態(tài)。
【掉落裝備】:
神草結、鎮(zhèn)邪葫蘆、祥云玉鋏、煉氣仙甲、寒泉紫芝、五色淳光、壺公的枯藤杖

與攻擊者同歸于盡
隱藏BOSS:泰山
【泰山特點】:
1、泰山的機關戰(zhàn)偶每回合攻擊兩次。
2、機關戰(zhàn)偶陣亡時,100%發(fā)動自爆,與攻擊者同歸于盡。
【泰山技能】:
1、元磁殛炮:國士系群體攻擊技能,范圍3人。
2、維修:國士系輔助類技能,復活一個機關戰(zhàn)偶。
3、公輸靜息法:國士系輔助類技能,恢復自身生命、解除自身所有負面狀態(tài)并附加堅壁效果。
【掉落裝備】:
元磁指環(huán)、戰(zhàn)偶零件、膛炮長戟、精密匕首、機關護甲、神勝威斗、泰山的微光鏡
隱藏BOSS:唐公房
【唐公房特點】:
1、唐公房的妖魂所有技能免疫,只能使用普通攻擊對其造成傷害。
2、當唐公房生命低于90%時,會“吞噬”妖魂來恢復自身全部生命。
【唐公房技能】:
1、尸火:謀臣系單體攻擊技能,范圍1人并附加“燃燒”狀態(tài)。
2、尸瘴:謀臣系群體攻擊技能,范圍3人并附加“淬毒”狀態(tài)。
3、吞噬:謀臣系輔助類技能,吞噬一個妖魂以恢復自身全部生命、解除自身所有負面狀態(tài)并變身為妖龍,效果持續(xù)1回合。
4、天都尸火:謀臣系群體攻擊技能,范圍10人并附加“燃燒”狀態(tài)。(變身妖龍狀態(tài)下施放)
【掉落裝備】:
獸骸長靴、煉尸銅環(huán)、酆都白幡、人皮寶衣、邪尸朱瞳、玄漆陰棺、唐公房的尸衣
《新問鼎》預計設計千余戰(zhàn)役副本、萬名文臣武將,其穿越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背景,為游戲提供了足夠的史實素材。在游戲中,玩家可以進入副本親身經歷長平、赤壁、淝水等諸大戰(zhàn)役,體驗無數熱血沸騰的樂趣。
推薦閱讀
千位武將助陣《新問鼎》上演群雄亂斗>>>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danji/20120510/58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