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部分中小賣家在淘寶管理層已經做出一定退讓的情況下,依舊到淘寶門口聚集抗議。對此,很多人,包括在事件中遭到傷害的另一些淘寶賣家,指責這些抗議者是“暴民”。見仁見智,旁觀者和受傷害者對抗議者不滿,做出這種負面評價,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不能理解的是:淘寶管理層也在對這些抗議者進行類似的道德譴責。阿里集團CMO王帥就在上說,這些人弄得他“忍了好久,沒哭出來”,“真的懷疑這個世界還值不值得去愛”。
這個世界上,總有那么一些企業家,平時看他們賺錢賺得很歡實,一旦出了經營上的問題,就開始唱“大愛無疆”、“其實我只是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我當然不認為他們是在說假話,但在商言商地說,哪怕這的確是你的肺腑之言,在這個時候高調地唱出來,也是一種最差勁的公關策略。更差勁的是:當初有人拿所謂“市場原則”說事,對賣家說他們應該愿賭服輸,不喜歡淘寶就用腳投票,安靜地走開,不應該一哭二鬧三上吊;那么輪到你企業經營者自己身上,怎么就要在大眾面前哭訴了呢?我可不可以勸你也愿賭服輸,不想干,你就把淘寶賣了,關了,如何?
你當然可以說我這是無理取鬧,淘寶這么大一個平臺怎么能說關就關?員工怎么辦?那么多賣家和消費者怎么辦?沒錯,對企業家來說,這么大的家業的確是轉身之累。但反過來想,那些中小賣家,他們難道可以說關店就關店,說不用淘寶就從此不用淘寶了嗎?他們就沒有自己難以舍棄的推廣投入、商譽積累、忠實客戶等等嗎?他們就不用養家糊口對愛人孩子負責了嗎?對一個小賣家來說,十幾萬元的成本,從相對價值來說,也許比整個淘寶網對淘寶大股東們還更加重要。
從源頭上說,淘寶事件的責任人,當然是淘寶官方。為什么呢?因為走到目前這一步,再討論雙方誰對誰錯、誰應該退讓一步,并不是要害了。事件的要害是:為什么雙方都會覺得對方太黑,覺得自己利益嚴重受損,已經退無可退讓無可讓?淘寶網和賣家之間是平臺和加盟商的關系,雙方的根本利益本應一致,怎么會弄到水火不容?答案只有一個:淘寶這個平臺的建設,它的商業模式,從源頭上就出了問題。
淘寶起家是靠“免費”吸引了大量賣家。不論今天有關企業家把這個做法吹得多么高尚,在一般的商業視角看,這明顯就是一個廉價(免費)搶占市場、把競爭者惡意排擠出局、以制造自己壟斷地位的策略。這就是淘寶商業模式的“原罪”。一旦壟斷地位形成,就開始掉頭對準用戶,提高收費,牟取高額壟斷利潤。所謂“把豬養肥了再殺”,這是一種古老的商業模式,但也是一種在實踐中常常遭人詬病、容易招致用戶激烈反彈的商業模式。如果不是商業上的一代梟雄,嘗試這種做法者,很容易就可能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在商業發達的今天,盡管以“免費”來爭取用戶、形成壟斷的做法非常普遍,但絕少還有商家會像淘寶這樣,指望從壟斷產品或平臺本身獲利了。那些成功的企業,都是在用免費吸引來用戶之后,再設法通過免費平臺之上的其他產品和服務來賺錢。比如的搜索服務,一直都是免費的,未來可以斷定也不會收費,但它靠免費平臺上的關鍵字點擊做到了世界上最賺錢的企業之一。當然,也有很多不夠成功的例子。如LinkedIn,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職場社交網絡,運營9年了還是沒有找到營收點,一直處在虧損狀態,但人家也不會因此就祭出大規模對現有用戶收費的魯莽招數。
據說最近曾經抱怨,說淘寶運營9年了還不賺錢,不可持續,所以一定要改變。其實在免費的淘寶上完全可以開發出大量的增值應用。別的不說,馬云既然已經把“”的控制權拿到手了,那么好好做這個平臺,做到像paypal那樣一年賺十幾億美元,不就把淘寶平臺上的投入全部拿回來了嗎?何必在這里和中小賣家們較勁。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淘寶事件暴露了企業戰略的“原罪”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127/16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