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誰也不比誰傻5秒鐘,如果你的創新跟不上產業更新的速度,你可能隨時被超越。
●容忍失敗,允許適度浪費,鼓勵內部競爭內部試錯,不嘗試失敗就沒有成功。
●創新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創新不是源頭,而是產物。套用那句老話“創新是長出來的,而不是綁出來的”。
互聯網素來是一個制造“神話”的行業。
當谷歌、推特、臉譜、Groupon等美國同行們一波波上演著“小蝦米崛起成為大鯊魚”的時候,中國的互聯網領域,卻維系著多年不變的百度、騰訊、淘寶“三大”與新浪、網易、搜狐“三小”的市場版圖。
中國互聯網領域雖然熱鬧風光,先后有一批新秀出現,但最終留下的、還在呈良好發展態勢的鳳毛麟角,而能撼動“三大三小”格局的,目前并無一家。
為什么最具有創新力的互聯網領域,在中國再難以實現創新?
騰訊CEO馬化騰近日總結了騰訊創立14年在創新方面累積的經驗,并將其歸納為“灰度法則”。本刊記者邀請了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段永朝對“灰度法則”進行了解讀,并用歷史上那些成功或失敗的企業案例來進行說明,希望能對中國互聯網的創業者們有所啟示。
“灰度法則”:在互聯網時代,產品創新和企業管理的灰度意味著時刻保持靈活性,時刻貼近千變萬化的用戶需求,并隨趨勢潮流而變。在保持企業的正常有效運轉,又讓創新有一個靈活的環境之間;在創新不被扼殺,又不會走進創新的死胡同之間,要找到最合適的平衡點。
解讀:灰度,非黑也非白。華為創始人兼總裁任正非首先提出“灰度”管理一詞,他認為,在內部管理上要講求“妥協和寬容”。馬化騰將“灰度”延伸到產品創新領域。在中國互聯網產品創新領域存在兩種極端,崇尚技術與營銷至上。“灰度法則”強調創新要超越這兩種極端。
馬化騰從七個維度解釋了“灰度法則”的具體做法。這七個維度是需求度、速度、靈活度、冗余度、開放協作度、進化度、創新度。
需求度:用戶需求是產品核心。
解讀:“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過,企業的創新必須永遠以市場為焦點。如果只是把焦點放在產品上,雖然能創造出“技術的奇跡”,但只會得到一個令人失望的報酬。產品研發中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研發者往往對自己挖空心思創造出來的產品像對孩子一樣珍惜、呵護,認為這是他的心血結晶。有時候開發者設計產品時總覺得越“厲害”越好,但好產品其實不需要所謂特別厲害的設計或者什么,因為覺得自己特別厲害的人就會故意搞一些體現自己厲害、而用戶不需要的東西,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案例:馬化騰自曝,騰訊曾經在這上面走過彎路。現在很受好評的QQ郵箱,以前根本不被市場認可,因為對用戶來說非常笨重難用。后來,騰訊只好對它進行回爐再造,從用戶的使用習慣、需求去研究,究竟什么樣的功能是他們最需要的?在研究過程中,騰訊形成了一個“10/100/1000法則”:產品經理每個月必須做10個用戶調查,關注100個用戶博客,收集反饋1000個用戶體驗。這個方法看起來有些笨,但很管用。
速度:快速實現單點突破。
解讀:互聯網產業總是有很多推陳出新的技術與商業模式,有人說“互聯網的7年就相當于其他產業的100年”。在互聯網時代,誰也不比誰傻5秒鐘,如果研發者的創新跟不上產業更新的速度,研發者就隨時可能被超越,這就要求研發者“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也許每一次產品的更新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如果堅持每天發現、修正一兩個小問題,不到一年基本就把作品打磨出來了,自己也就很有產品感覺了。
案例:追求完美一直是索尼文化的核心部分。 1997年,索尼已經研發出類似于iPod那樣的MP3產品,但這款產品并沒有被索尼向市場推出。因為索尼一直在試圖解決 “數字版權保護”的問題。索尼不想自己的MP3成為盜版音樂盛行的罪魁禍首。幾年后,蘋果憑借iPod席卷了全球,并逐步成為個人影音消費領域的霸主。而當年索尼擔心的“數字版權保護”問題至今也沒有得到解決。
靈活度:敏捷企業、快速迭代產品的關鍵是主動變化,主動變化比應變能力更重要。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根據擬定的計劃,現年81歲的默多克可能仍將擔任兩個公司的主席,而且還將繼續擔任媒體與娛樂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一個公司以出版為重點,另一個公司以電視和娛樂為重點。 傳媒大亨魯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與股神>>>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制造神話的互聯網產業 創新因何難上難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29/144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