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應該是我今年看過最好看的一部電影,沒有之一。這部由陳凱歌導演,高圓圓、姚晨、趙又廷等主演的電影非常真實的刻畫了當前最為熱門的網絡世界的百態人生。不管從劇本還是演員表演來看,幾乎都無可挑剔。陳凱歌自己因為這幾年拍了不少爛片頻頻受到網民的攻擊謾罵,拍起這種涉及網絡輿論暴力的片子反而得心應手,這或許就是所謂的福禍相依吧。
其實從電影一開始,我們就已經預測到葉藍秋必死無疑。表面上葉藍秋是因為得知癌癥治療無望,再加上網絡上瘋狂的謾罵指責而選擇了自殺,但是害死葉藍秋的真正原因我認為正是“公眾扭曲的價值觀”!
其實早在幾月前,我在《兩岸傳媒》雜志發表的《互聯網時代公眾的“文化審丑”》一文中就提到,在互聯網時代,公眾關注的東西永遠是那些“不好”的東西,文化領域更是如此。我們的網民越來越對一些低俗、粗劣的文化出品感興趣,反而一些真正優秀的作品得不到大眾的喜愛,我們的觀眾“審丑觀”已經到達了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地步,一邊看著一些粗糙爛制的片子自得其樂,一邊抱怨出不來好的作品。
事實上,在中國,由于互聯網的沖擊,普世的價值觀早已經扭曲。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同時,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信任度也與日俱跌。我們的媒體和意見領袖不斷的給觀眾灌輸著一些負面消極的價值觀,因為只有一些“丑、惡、假”的信息能吸引公眾的眼球,為了吸引公眾,媒體繼續低俗,如此惡性循環,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由《搜索》這部電影我先來說說電視臺價值觀的扭曲,由于筆者也是媒體人,對這個領域相對來說有點話語權。當實習記者把偷拍的視頻發回到臺里之后,大家一片歡騰,因為這種“負面的社會新聞”才能吸引觀眾,電視臺才能帶來收益。在經濟利益和社交利益的雙重誘惑下,電視臺在播出這個片子的時候也沒有絲毫考慮葉藍秋的感受。我想,假如實習記者拍了扶老太太過馬路、幫同學修理車子這種視頻回去的話,估計早就被斃了。
在做葉藍秋不讓坐節目的時候,電視臺特意請了兩個社會專家,專家按照電視臺的安排進行觀點激辯,其中有個細節是為了追求收視率,一個年長的專家,違背了自己的意愿,被電視臺指使,說了與他原本觀點不同的假話。如此達到了電視臺的話題炒作的目的,關注度大增。
我們能說是電視臺錯了嗎?我覺得錯的不僅僅是電視臺,更是我們的觀眾。如果不是你們“手賤”,瘋狂的追逐這種能夠宣泄你們內心扭曲,但是傷害到當事人的節目,電視臺哪來的20萬的短信廣告收益?電視臺為了迎合你們扭曲的價值觀,必須做一些有損價值觀的節目才能存活。
當然,電視臺的節目僅僅是一個發酵,導致事態擴大的主力軍還是互聯網。在事件發生后,網絡上幾乎都是清一色的謾罵和指責,很少有人去調查事件背后的真相。誠然我相信互聯網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但與此同時我認為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也加劇了人類滅亡的步伐。
在互聯網上很多時候真正大家喜歡看的一些新聞,往往都是那些涉及到“明星吸毒”、“韓寒代表”、“走光裸照”、之類的反面新聞。一個人或者事件你夸他好,觀眾就不喜歡了;你罵他說他不好,觀眾就喜歡看了。
互聯網真是一個好東西,很多不能說或者很多不敢說的話, 你可以肆無忌憚的通過互聯網表達出來;互聯網真是一個好東西,很多人上了網就原形畢露,換個馬甲,露出了人性本質的一面,脫下了虛偽的面罩。
或許“人之初性本善”是錯誤的,應該是“人之初性本惡”!
推薦閱讀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增長速度更加趨于平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88億,手機首次超越臺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 2012年7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是誰殺死了《搜索》中的葉藍秋?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29/144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