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短短一年中,央行發放的第四批支付牌照。95家獲牌企業,數量接近前三次發牌量總和。
在此之前,已經有101家企業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發牌企業的增多并沒有推動市場格局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在“互聯網支付”等細分領域,支付寶、財付通仍然穩占市場頭兩位。
進入2012年,“互聯網支付”市場競爭格局逐步清晰,各家企業正逐步尋找到各自的立足點及獨特的行業優勢。而對于中小型支付企業來說,多牌照時代下,牌照不再是稀缺資源,業務拓展仍然舉步維艱。
從稀缺資源到門檻
“以前牌照是稀缺資源,現在牌照是入門門檻。”一位中小型第三方支付企業的負責人向南都記者表示,現在行業的狀況是前有“國家隊”,后有雜牌軍。
2011年5月26日,央行發布首批共27張第三方支付業務許可證,涵蓋了貨幣匯兌、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等6項業務類型。上述負責人表示,當時行業預計牌照發放會有限制,從而控制進場者數量、提高市場準入標準。“現在看來,申請了的企業幾乎都拿到了牌照。牌照數量這么多,競爭者沒有減少,巨頭業務撒得更開,對于中小型支付企業來說盈利更為艱難。”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96家企業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接近監管部門的人士對南都記者表示,支付牌照的數量并沒有明確限制,不過全國性支付業務的牌照發放仍然謹慎。
但快錢CEO關國光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預計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數量還會繼續增加,因為綜合性的支付企業并不多。他認為,目前綜合性業務牌照發放仍然比較少,牌照主要是集中于地方預付卡業務上,但推動全國零售業發展的支付企業不夠多。其次,商業銀行管理的金融性資產占比高,客觀上要求更多的金融、準金融機構處理和管理這些金融性資產,而第三方在這個過程中只處理了非常少量的資金。
根據記者統計發現,目前發放的四批牌照各有特點。第一批27張牌照主要以從事全國業務的支付企業為主;第二批上海銀聯、聯動優勢等13家企業分獲不同種類的業務許可牌照,主要是以預付費卡發行與受理業務的企業為主;第三批最大的亮點在于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均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第四批新增數字電視支付業務,昆明卡互卡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億付數字技術有限公司、銀視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數碼視訊軟件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獲得數字電視支付業務的許可,是電視支付公司首獲“準生證”。
然而,還有更多的企業在等待牌照。南都記者獲悉,全國共有約240家第三方支付企業提交了申請,目前還有約50家處于等待名單上。
“每個細分領域能夠活下來的支付企業可能只有10家或者更少,不斷發牌不斷淘汰,企業生存越來越難。”上述中小型第三方支付企業的負責人表示。
不過,并非所有的獲牌企業都要通過業務來取得突破,市場上不同類型的企業對于牌照的需求,為獲牌企業的并購和出售帶來可能性。第四批獲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上海卡友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在獲牌兩日后就被其第三大股東廣州銀聯網絡支付有限公司掛牌轉讓所持12.5%股權。 上一頁1 23 下一頁
推薦閱讀
廣東慧港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天祥表示:“在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都有關于‘經營者不得虛假宣傳的規定’,任何方式的營銷,包括網絡、電視、報紙,都要遵循上述兩個法律規定。消費者可依法>>>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29/147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