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社交關系呈現什么樣的特征?費孝通的“差序格局”強調血緣、地緣的重要性,布勞的“接近性”假設強調社會結構特征的影響。然而國外學者卻認為人們在互聯網上的關系更多地建立在興趣共享基礎上而不是共同的社會特征。在中國社會化媒體的發展歷程中,以人人網為代表的SNS和以新浪為代表的微博之間關于國內主流社交平臺的爭奪,不得不說是十分精彩的一個序幕。如今,“微博興,人人衰”早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么在兩者競爭狀態演變的過程中,人們的社交傳統和網絡上的社交習慣對其產生了怎樣的作用?
社交網絡大比拼:微博與人人SNS對決
傳統的中國:差序格局
傳統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的“差序格局”即對這一問題做出了很好的闡釋,他描述中國人的基本社交關系是“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1] “我們社會中最重要的親屬關系就是這種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親屬關系是根據生育和婚姻事實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從生育和婚姻所結成的網絡,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無窮的人,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人物。”[2] 由此可見,傳統中國社會的社交關系,就是親疏遠近,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維持的社交。水波紋形象推論出中國社會“推己及人”的人際交往模式,它是以“己”為中心的動態關系狀態,強調血緣、地緣之重要性和公私、群己關系的相對性。
現代社會的發展最主要的一個特征便是從“熟人社會”向“生人社會”的轉化。城市發展過程中地域的擴大,使傳統以鄉村為單位的社區逐漸失去以往所具有的影響力。同時,人們之間的交往關系逐漸地多元化,除了傳統意義上的親戚、老鄉,更進一步形成了同學、同事,以及各種場合中結識的朋友關系。
然而,根據布勞(Peter M. Blau)所提出的“接近性” 假設:人們總是更多地與自己群體或社會階層中的其他成員交往,處于相同社會位置的人們有著共同的社會經驗和角色以及相似的屬性和態度,這一切都將促進他們之間的交往 [3]。布勞的這個理論也一直被奉為社會交往的基本公理。 上一頁1 234 下一頁
推薦閱讀
中國PE行業目前面臨發展的轉折點,越來越多的有限合伙人(LP)和基金管理人(GP)都希望通過PE二級市場,實現PE資產的流動,對搭建PE二級市場交易平臺呼聲逐漸強烈。但同時,目前中國的私募股權基金二級市場尚處于嬰>>>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社交網絡大比拼:微博與人人SNS對決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29/147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