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正試圖從即時通信一棵樹上擴展開來,從6個方向讓自己變成一片森林。
對一個市值500億美元、擁有2萬名員工的公司來說,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就是管理。可是對騰訊這家中國互聯網上沒有爭議的No.1公司來說,管理本身卻不是最首要的問題,它只是“如何處理好與整個互聯網的關系,并保持自己活力與成長性”的一種方法。
2011年,騰訊收入285億元,同比增長45%;毛利185.7億元,同比增長39.3%,毛利率65.2%。這是一份不錯的業績,卻僅此而已,因為除了持續貢獻收入的“現金牛”游戲業務持續強勁,騰訊在新的業務上并沒有過多亮點,電商、搜索等領域一直的布局并沒有明顯成效。與2008年、2009年耀眼的成長相比,2011年的財報已經顯示出騰訊進入“平臺期”的征兆——穩定、賺錢,卻沒有新的爆發,無法讓人興奮。
騰訊沒有大問題,可如果不主動求變,就可能失去未來。事實上早在2010年,“3Q大戰”之后騰訊已經開始了深刻的思考,2011年3、4月份的“診斷騰訊”活動與其說是騰訊擺出大規模傾聽業界的態度,不如說是騰訊想要借助外力,讓自己全公司從管理者到基層員工都開始進行持續的反思。
2012年5月18日,騰訊終于交出了一份思考之后的答卷,對自身組織架構進行了7年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調整。看似只是管理架構的變化,可其中蘊含的深意,卻值得所有從業者思考。
消失的R線
這次調整完全改變了騰訊之前的組織架構模式,騰訊從原來的業務系統制(BUs)變為了事業群制(BGs),將現有業務重新劃分成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網絡媒體事業群(OMG)、社交網絡事業群(SNG),同時將之前的研發和運營平臺組合成了新的技術工程事業群(TEG),并成立了騰訊電商控股公司(ECC)。
其中最大的變化,在于騰訊將按照業務職能劃分的S(職能系統)、O(運營平臺系統)、R(平臺研發系統)、B0(企業發展系統)、B1(無線業務系統)、B2(互聯網業務系統)、B3(互動娛樂業務系統)和B4(網絡媒體業務系統)進行了較為徹底的厘清與重構,在調整中,原來作為騰訊資源貢獻部門的R線被徹底打散。
R線即時通信相關部分劃歸到了SNG,廣州研發部(微信和QQ郵箱等)劃到了CDG,桌面安全事業部放到了IEG,搜索業務更是一分為二,地圖和運營部分統統分到了MIG,核心技術相關的部分則放到了TEG。 上一頁1 234 下一頁
推薦閱讀
針對傳銷跨區域性和流動性等特點,市工商負責人表示,北京、天津等五省市打破信息封閉的界限,通過聯絡員、簡報、信息等形式,搭建信息交流、通報平臺,及時實現打擊傳銷,規范直銷信息資源共享。依托國家工商總局直>>>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29/149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