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騰訊架構重組一事成為各大媒體頭條熱點。據報道,騰訊將現有業務種類重新劃分,未來騰訊將重點布局社交、游戲、網媒、無線、電商和搜索六大業務。而微信、手機管家和手機瀏覽器則成為主要核心產品。從騰訊的架構重組,以及之前百度、360等巨頭紛紛發力手機或與手機廠商合作一事,不難看出,移動互聯趨勢已經降臨,騰訊的重組可謂呼之欲出。
對于互聯網行業而言,誰能把握住行業趨勢,并根據市場環境和條件做出實時預判,最大限度的滿足用戶需求,誰就能得到用戶的青睞。任何行業的發展規律皆是如此。騰訊發展初期,以IM即時通訊軟件QQ起家,在滿足用戶溝通需求的同時,快速積累起自己巨大的用戶群體。之后,門戶的盛行,為騰訊帶來了不盡的關注;圍繞QQ展開的增值產品和服務,如QQ空間、騰訊微博、微信等也為騰訊的發力移動互聯奠定了良好基礎。
但顯然,簡單的模仿和業務模式的單薄,或許可以幫助騰訊在短期迅速搶占市場,但無法幫助騰訊從根本上贏得對手尊重,變得強大。而軟件、門戶、網游等趨勢在Web2.0時代顯得形單影只。于是,如何擴展新的企業布局,探尋新的盈利模式,發掘新的市場需求和大趨勢,就成為擺在騰訊面前的一道難題。
事實上,互聯網發展至今,已經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中國也在這股科技化浪潮中不斷前行。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5.13億。而來自易觀國際的分析報告則指出,2011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已達4.3億,環比增長近50%。粗略估算,每5個互聯網用戶中,就有4個是移動互聯網用戶。移動互聯網用戶占到整個互聯網用戶的80%。如此高額的比例,不僅要感謝移動終端和網絡的發展,更關鍵的是預示出未來將是移動互聯網的天下。
對于善于“搶占”市場的胖企鵝來說,一定不會錯過這樣的“盛宴”。于是,騰訊在此時作出架構重組這一決定,顯然“順理成章,一定也不艱難”。
然而無論架構怎樣重組,各條戰線如何規劃,有些根本的東西不能變。騰訊依靠QQ,打造了中國最大的“軟件端口平臺”。而基礎產品免費,增值服務收費的模式,也幫助騰訊在短期內迅速確立了中國互聯網巨頭的地位。如果說以前的產品、服務等都依托于這個平臺之上,那么以后如何讓這個平臺繼續發揮效力,如何繼續保持新鮮性,如何通過這個平臺,向更高端的組織生態系統去發展,無疑將成為包括騰訊CEO馬化騰在內的所有騰訊人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當然,思考遠遠不夠,對于未來互聯網而言,只有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和規模,才能引起正面的“蝴蝶效應”,騰訊才能無愧中國互聯網巨頭之稱,從而幫助行業獲取更大進步和發展。此外,對于騰訊而言,之所以“總是在模仿,從未被超越”的原因在于其對“微創新”的把握。大的創新很難,往往需要時間、精力、人力、物力的巨額投入,然而微創新則相對簡單。騰訊是否能將微創新發揮到極致,真正在某一專業領域精耕細作,充分為用戶著想,而非“挾用戶以令天下”,也成為決定未來騰訊發展走向的關鍵。
如果一家公司足夠強大,那么它所擔負的責任也就更大。正如電影《蜘蛛俠》中的那句名言:“能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的確,騰訊作為一家知名企業,無論是規模、品牌、能力都可以說毋庸置疑。有了這種能力,這種平臺優勢,幫助更多合作伙伴共贏,幫助整個產業鏈乃至行業向良性方面發展,就成為騰訊必須擔起的責任。中外多少著名的企業,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發揮著最大的企業社會責任和正能量,而事實證明,也只有如此,才能贏得用戶交口稱贊,贏得競爭對手的尊重。
騰訊做到今天的規模,擁有將近2萬名員工。顯然,騰訊已經不再是一家企業的簡單代名詞,而成為影響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重要角色。而移動互聯網趨勢的到來,也說明了騰訊這次的轉型“順理成章,并不艱難”。我們希望看到的是擁有如此巨大能量的企業,能夠作出更多極致的產品,帶給用戶和行業更多驚喜。希望那個宛如噩夢一般的“艱難的決定”永遠不要在出現。至少,不要在移動互聯網上出現,因為一旦出現,或許我們連電話都沒辦法打了……
推薦閱讀
根據各大網站的特點可以分析出,360手機主推安全概念,阿里手機則主打網購優勢,百度云手機要推云平臺理念……但這在李開復看來,也許并不對消費者的胃口。“不以用戶需求為使命,而以嵌入自己的服務為目標,無法得到>>>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騰訊發力移動互聯網 探尋新盈利模式是關鍵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54257.html